天氣小觀:未來一周,西伯利亞再堆積冷凍氣團
最新模式顯示,北大西洋的阻塞高壓正在形成,
並且逆行越大西洋往北美大陸移動,
而新的模式也顯示,
另外的北太平洋西風脊不會形成阻塞,
反而直接深入北極,將北極渦旋推往北亞,
一周後期,整片西伯利亞陷入大冷凍,
儘管北極渦旋勢力已不如隆冬強盛,但仍要觀察後續變化。
在東亞,西風南支槽越來越活躍,南方副高也正逐漸增強並往台灣靠近,
兩者搭配之下,模式預報,華南雲雨帶變成江南雲雨帶,
一周後期,雲雨帶偏北東移,台灣主要位於雲雨帶南方。
事實上,在副高作用下,
今天這波往南的鋒面結構差,北部有降雨,主要是鋒尾的高空急流誘發,
淺薄的東北季風,只有北部影響降溫,中南部和東部包含宜蘭反而溫暖。
明天東北季風增強,北部降溫更明顯,同時副高勢力稍微東退,中部也會降溫。
但之後從東南亞增溫產生的短脊又會令副高增強西移,
由於短槽偏北通過,槽後沒有明顯的西風帶偏北氣流,
只有地面東北季風帶來淺薄的冷空氣,北部較明顯降溫
冷空氣維持僅一天,後天東北季風減弱,又轉為偏東風。
後天以後,副高逐漸增強,因此下一波鋒面更為偏北,影響台灣更小,
後期整個西風南支槽+副高,讓東亞轉為"江南雲雨帶"的高空秀。
不過一周尾聲就要留意北方冬季系統了,
極地西伯利亞冷凍氣團堆積,
極地冷氣團再把江南雲雨帶推向華南,重新轉為華南雲雨帶,
更長遠的模式,中亞脊出現,東亞大槽,不排除東亞寒潮爆發。
但在此之前,台灣會很熱。
看來一周過後,會由目前的小冷小熱,轉為大熱大冷。
冷暖大戰更激烈,
就看冷氣團如何往南攻擊,暖氣團如何應戰;
或者暖氣團如何向北攻擊,冷氣團如何應戰了。
再來就是看太平洋高壓如何穩定登場影響台灣了。
往年3月中旬以後,太平洋高壓穩定登場並逐漸影響台灣。
到了四月,太平洋高壓結合南亞副高,高壓分布勢力最廣。
到了五月,南海西南季風爆發,太平洋高壓東退。
到了六月,南亞高壓回歸青藏高原,太平洋高壓北抬。
到了七月,太平洋高壓深入東亞,東亞熱浪。
到了八月,太平洋高壓勢力最北,西北太平洋颱風季。
與西風帶斜壓大氣運作不同,太平洋高壓/副熱帶高壓為正壓大氣系統,
除了冬夏冷暖大氣系統的角力外,
斜壓大氣與正壓大氣環境的轉變,也是春秋過渡季節的亮點。
春天高空秀:西風槽壓著太平洋高壓,
秋天地面秀:東北季風大戰西南季風,
(正壓) 副熱帶高壓/熱低壓/西南季風 V.S (斜壓) 西風槽/冷高壓/東北季風
(夏季) 南亞高壓=>影響:正壓 副熱帶高壓 V.S (冬季) 北極渦旋=>影響:斜壓 西風系統
這一切當然是因為地球赤道面與黃道面夾23.5度
(簡單說說,以上供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