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西阿拉伯海也漸轉西南風,即便如此,想要搶西南季風爆發頭香難度高
一早起來,最新模式預報,
目前受中南半島對流爆發衝破大氣中層的副高,
因此使個別獨立的副高位於阿拉伯海到印度半島,
也因為這個原因,
南海到孟加拉灣的西南季風爆發總是早於阿拉伯海到印度半島的西南季風爆發。
而最新模式顯示,
未來一週中東地區有短槽東移,在阿拉伯海加深,
把阿拉伯海的副高中心推進印度半島,
副高往東退後,下沉氣流開始抑制了孟加拉灣到中南半島的對流爆發,
而阿拉伯海西側也逐漸轉西南風,難道阿拉伯海的西南季風爆發也想搶頭香嗎,
難度可是非常非常高。
至於,
南海北部到華南地區,因為中緯度系統也同時南下,
南海風場為西南風到南南西風,
在南海北部、華南地區到台灣開始降雨。
因此,究竟是誰會搶到西南季風爆發的頭香,仍拭目以待。會是:
"台灣華南季風-南中國海西南季風爆發"?
"中南半島季風-孟加拉灣西南季風爆發"?
"印度半島季風-阿拉伯海西南季風爆發"?
然而,
在這場搶頭競賽中,通常百分百確定的是印度半島季風不會贏。
這就要提到季風的形成機制
根據研究,到目前為止,
通常認為形成季風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也就是海陸熱力差異、行星風帶的季節變化、大地形的作用和南北半球氣流的相互作用。
海陸差異當然是冬季大陸為冷源,海洋為熱源;夏季大陸為熱源,海洋為冷源。
當然,不能只有此條件,
如果海陸差異就能形成季風,那全世界海邊都有季風了。
因此,季風的形成還要考慮行星風帶的季節變化,
如果該地區的冬夏行星風隨季節變化明顯,盛行風趨近於反向,
並且配合上述的海陸差異,就有機會形成季風氣候區。
而,眾所皆地球上的行星風-西風帶,隨季節移動,
在南北緯30度有最明顯季節變化,
冬季西風帶南移吹西風,夏季西風帶北移,多轉為東風,
如果再配合海陸差異,從東非經南亞到東亞以至西太平洋,
海陸熱機和行星風帶季節變化一致,造成了最顯著的季風氣候區。
大地形的作用,當然就是青藏高原對季風環流的影響,
青藏高原4~9月為大熱源,加持南亞高壓,大氣動力與印度半島西南季風爆發直接關係。
青藏高原冬季時為大冷源,加持蒙古冷高壓,地形動力與東亞寒潮爆發路徑有直接關係。
最後,季風的形成還有南北半球氣流的相互作用,
南半島的跨赤道氣流北上匯入北半球,
不用說最顯著例子就是南印度洋馬斯克林冷高壓或澳大利亞冷高壓氣流北上進入北半球,
形成亞洲西南季風。
綜合以上四個因素:
海陸熱力差異、行星風帶的季節變化、大地形的作用、南北半球氣流的相互作用,
孟加拉灣的西南季風爆發搶頭香總是勝過阿拉伯海的西南季風爆發,
原因在於孟加拉灣北部-印度半島東北部地形是最早的熱源,
地形動力的熱源威力比起青藏高原熱源有過之無不及,只是青藏高原的熱源規模廣大,
也由於青藏高原緯度較高,規模較大也容易受中緯度系統影響,
因此,開水煮沸總是比較久,結果就是印度半島季風總是晚於中南半島季風。
至於台灣華南季風-南海季風爆發總是獨樹一格,因為爆發還要看太平洋高壓臉色,
也就是行星風帶的季節變化的影響比重很大,
必須等到太平洋高壓東讓出南海,其中中緯度西風槽的大刀往往扮演關鍵腳色,
也因如此,南海北部經常是南海西南季風爆發首要地區,隨後一週內遍及全南海。
當然,中緯度系統強一點,太平洋高壓全面東退,也能一次引爆全南海西南季風。
因此,就看後續觀察了。
而最新模式預報,未來一週內中緯度系統活躍,就看太平洋高壓是否讓位了。
(以上供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