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所指的入秋是指台灣首次受到北方冷空氣影響而降溫。
94年:10/3
95年:9/6(第一道冷鋒)
96年:9/4(第一道冷鋒)
97年:9/1(第一道冷鋒)
98年:9/7(杜鵑颱風北上引導北方冷空氣南下)
99年:9/23(第一道冷鋒)
100年:9/3(塔拉斯颱風北上引導北方冷空氣南下
101年:9/14(第一道冷鋒+三巴颱風北上加強北方冷空氣南下程度)
102年: 9/1 (第一道冷鋒+桔梗颱風北上加強北方冷空氣南下程度)北部測站罕見出現九
月初18-21度低溫
103年:9/25
104年:9/7(第一道冷鋒)
105年:8/28(獅子山颱風北上引導北方冷空氣南下
106年:9/17(泰利颱風北上引導北方冷空氣南下)
107年:9/8(第一道冷鋒)
入秋判斷標準:
1、廣義:台灣首次受到北方冷空氣影響而降溫。
2、狹義:西伯利亞/蒙古冷高壓吹出東北風到達台灣降溫(類東北季風/東北季風皆可)
摘錄
自daron大
3、最狹義:台北測站氣溫降至20度看作正式入秋 摘錄自daron大
4、疑似官方標準:第一道冷鋒影響臺灣
5、部分媒體標準:國曆8/7立秋
個人採廣義,理由是從這一天起,臺灣脫離過去二、三個月完全受暖空氣支配的天氣型態
,變為冷空氣暖空氣交替影響的夏秋轉換期。
若採廣義入秋,常會發生涼個幾天,馬上又開始熱了好一陣子,然後苦等下一次冷空氣南
下。這是因為廣義入秋像是偶發事件,九月中上旬大陸冷高壓還不夠給力,需要藉由像颱
風在臺灣東方海面北上的偏北風環流推一把。
真正穩定的東北季風天氣型態仍須等到九月下旬(也就是狹義入秋)
即使廣義入秋的涼涼舒適天氣總是那麼曇花一現,但對於被太平洋高壓荼毒已久的臺灣民
眾,這樣短暫的舒適天氣已經讓人很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