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北極渦旋依舊在北極
這個冬季到目前為止是很久未見的大氣形勢,北極渦旋穩如泰山坐鎮北極,
從最新模式來看,橫著看,豎著看,站著看,躺著看,
北極渦旋都在北極區略為擺動,沒事,就回北極中心。
中心100百帕高度場強度也依舊維持在14900米~15000米之間。
不曾,離開北極。
首先來看東亞,
前兩天出海的地面冷高壓漸減弱,冬陽就顯得溫暖許多,
不過後續還有微弱的東北季風,由於風速微弱,不易攪動海水換溫,
因此,海氣作用變差,水氣變少日夜溫差變大,
夜間輻射冷卻明顯,白天又顯得溫暖稍熱。
不過,明起東亞有鋒面出現,地面高壓迴流,東北季風進入間歇期。
(夏季的西南季風間歇期主因太平洋高壓)
因此,
台灣風向轉為偏東風~偏南風,因此天氣更暖熱了。
進入後冬時期-冬季的下半場,東亞的鋒面雨變多了,
這是因為赤道氣團開始感受太陽北移,蠢蠢欲動,赤道高空波動向北傳增多了。
不過,後冬時期,冷氣團處於最強勢,暖氣團潰散很快,
因此,對台灣來說,還是以地形雨為主。
目前東亞有鋒面正在形成,原因當然是西風南支槽活躍起來,
南支槽前緣有很強的低層西南風噴流,
但是地面冷高壓的乾燥東北季風抑制,(東北季風到台灣變潮濕是因為經過海洋)
即便上面噴流輻散再強,抽吸地面乾空氣也帶不出華南雲雨帶。
如果在春季,如此強的低層西南風噴流,就是華南雲雨帶帶出春雷大響了。
不過,
暖氣團隨著西南風噴流往北帶進入東亞,
因此東北季風間歇,東亞中南部包括台灣都升溫了。
暖氣團再往華北地區就遇上冷空氣了,蒙古冷高壓目前正在發展中,
明天起開始南移對上暖氣團,鋒面在華中地區形成,
由於冷氣團>>暖氣團,暖氣團無法抵禦,西風南支槽迅速淺化,
鋒面結構轉差,高空雲雨帶隨西風氣流迅速移出東亞往日本南方而去。
因此,
鋒面雨下不到台灣,而是,冷高壓已經到台灣了。
讓人聯想是量子力學,結果 決定了 過去。 (冷高壓結果 決定了 鋒面坍縮。)
週三起東北季風增強轉為東北部的地形雨,不過冷高壓位置從華北~東北地區東移,
加上本身冷高壓強度不強,模式預報這波蒙古冷高壓中心強度頂多1040~1048百帕,
因此,東北季風增強僅持續一天左右就減弱。
週四~週六逐漸回暖,尤其週五~週六又變得暖熱。
下一波鋒面則要看到下週了,
目前模式預報分歧,再觀察囉。
再看回北極渦旋坐鎮北極中心,
下層的北極氣團依舊在永夜噴流所在極地區域活動,
不過,一道較明顯的北大西洋暖脊從歐洲北上,
這使的高空冷渦旋在北美和北亞的北側都有發展。
尤其北亞高空冷渦旋發展起來,
隨著北極渦旋暴風圈-西風氣流往東南加深,
冷凍氣團再往鄂霍次克海倒,有利鄂霍次克海冰增加。
同時,
一週過後,模式顯示第二道北大西洋暖脊出現,對應新地島高空冷渦旋發展,
冷凍氣團進入西西伯利亞,有利西伯利亞冷凍氣團堆積。
因此,重點就是1月中下旬了。
(以上供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