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太平洋高壓崛起,東北季風掰囉
時間終於來到春末五月梅雨季節,送走了今年特別晚退的東北季風,
此後蒙古冷高壓無力,取而代之的就等南海西南季風爆發了。
五月梅雨季節就是要等梅雨了。
模式預報下週三鋒面過境,
這個鋒面當然不是西伯利亞/蒙古冷高壓率領東北季風產生的冷鋒,
而是由西北冷高壓或北方冷高壓南下後,在東亞逐漸減弱/變性,
殘餘冷空氣在藉由東亞西風槽的轉直而南下,冷空氣威力不強,
再加上太平洋高壓崛起,
因此鋒面南下後結構消散,北部東北部略有影響,
東部是東南風上來的輻合降雨,但東南風不強,降雨還算溫和。
真正的降雨還是要等待:1.滯留鋒梅雨 2.南海西南季風
1&2共通點就是,看太平洋高壓了,因為太平洋高壓崛起了。
太平洋高壓回來了,不稱副高開始改都稱太平洋高壓。
這代表看到夏天的影子了。
太平洋高壓北側-擋住鋒面,太平洋高壓南側-擋住西南季風,
可說對梅雨環境不利,
因此對台灣來說,受太平洋高壓崛起的影響,
短時間內是看不到"南下的滯留鋒梅雨"或"北上的西南季風"來報到。
但不代表沒有希望,
滯留鋒梅雨可以期待北方大氣系統,南海西南季風可以期待南方大氣系統,
1. 滯留鋒梅雨
在東亞入梅以前的大氣形勢,大氣中低層的西風帶繞過青藏高原,
在高原南側形成槽-南支槽,
在高原北側形成脊,又對應高原東北側形成槽-北支槽,
於是,
南支槽前的低層西風噴流-南支噴流對應在華南上空,形成華南雲雨帶,
北支槽前的低層西風噴流-北支噴流對應在華北到東北地區。
反映到地面就是一南一北的兩個鋒區,
南方鋒區就是印度洋暖濕氣團與東亞冷空氣交會,
北方鋒區就是東亞冷空氣與極地冷氣團交會。
東亞入梅前:南支噴流和北支噴流穩定存在。
東亞入梅中:南支噴流開始減弱,北支噴流穩定存在。
東亞入梅後:青藏高原南側西風帶消失(夏季王者南亞高壓登場),北支噴流存在。
...此後,長達1~2個月的東亞梅雨季,直到北支噴流減弱,東亞梅雨季結束,
而,
東亞梅雨結束的時候,正是夏季系統巔峰,也是冬季系統(北極渦旋)岌岌可危的時期,
一般來說,
夏季系統巔峰續航的時間通常1~2週,不過半個月,冬季系統就會甦醒了。
(只是,近年全球暖化就難說了。)
目前,台灣等的就是梅雨,台灣5月入梅時間比東亞梅雨早些,
5月入梅前:北方西風帶系統歐洲沿岸和亞洲沿海都是低壓槽主導的形勢。
5月入梅後:北方西風帶槽脊位置強度紊亂,一段時間後阻塞高壓出現,東亞梅雨展開。
目前北方大氣中高層,西風帶大環境還與5月入梅前的大環境差不多,
模式顯示未來一週,
歐洲沿海,亞洲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等地區還是低壓槽主導,
但一週過後,歐洲沿岸開始出現轉變的契機,高壓脊出現了。
儘管不會馬上接到阻塞高壓,帶入東亞梅雨季,
但西風帶槽脊位置和強度的紊亂,有利冷暖頻繁交戰,而不是一戰定江山。
因此,長期預報一週過後,
模式顯示華南到台灣北部海面附近似有滯留鋒出現,可以觀察。
2. 南海西南季風
除了梅雨外,南海西南季風也是降水的重要角色,尤其對台灣南部地區。
這就先看南方大氣系統:
(1)模式,南亞高壓雛型一週後期要登場了,從中南半島開始發展起來,
這表示中南半島的熱對流降雨已經逐漸穩定下來了。
那就要趕快來看,情感春季的主旋律:南海西南季風爆發曲 唱到哪裡了。
(2)南海西南季風爆發曲
1. 潛熱加熱:Done!
2. 印度洋近赤道渦旋北移:一週後期,孟加拉灣出現氣旋/擾動發展並且北移。
3. 南亞-南海副高斷裂:還沒,太平洋高壓西伸...
4. 孟加拉灣Rossby波東傳:還沒,孟加拉灣的對流降雨還沒到位...
5. 太平洋高壓東退:還沒,太平洋高壓崛起...
6. 南海西南季風爆發:還沒,以上很多還沒...
另外,
南海海面溫度在西南季風爆發前會有30度以上的高溫海域出現,
(但南海高溫海域出現,不代表西南季風會馬上爆發)
而目前南海西南側海域已經出現30度以上的高溫海域,
因此,
如果範圍更大,更廣,即使不是西南季風爆發的主導條件,
但絕對是有利因素了。
結論:
目前看來下週末以後的大氣環境有亮點,本週就太平洋高壓熱烘烘,後期鋒面略降溫。
(以上供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