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南台灣真正的雨季(梅雨只是前菜,現在端上主菜)
首先回顧過去10天以來,東亞的大氣環境,時間點從7月17日看起:
7月17日:眾所皆知的,盛夏的東亞高空是南亞高壓大系統主宰,
而南亞高壓會東西震盪,
這時的250百帕大氣高層的環境,
南亞高壓往東北震盪分裂一個高壓單體,
從亞洲遠東割離出的高空冷心低壓位於東亞沿海,
冷心低壓從南亞高壓東側分裂處偏西北擠上。
7月18日:冷心低壓移至黃海,由於接近副熱帶西風噴流的西風帶,
但同時以接近了南亞高壓向東再度震盪的勢力側。
7月19日:南亞高壓在盛夏的優勢顯現,開始壓縮接近山東半島高空的冷心低壓。
7月20日:這天是個重大事件,
高空冷心低壓被南亞高壓壓榨成槽,
但也讓南亞高壓往東亞伸受到了阻礙,東亞高空的大氣形勢變的混亂,
原本南亞高壓東側(脊-槽)的高空形勢,
因為冷心低壓變成了"南亞高壓東側脊-槽-脊-冷心低壓槽"的高空形勢。
多出來的"槽-脊",
"槽前脊後"剛好就是一個反氣旋良好的高空輻散,而且形成噴流。
其中槽後脊前的噴流源頭,下方地面層就是"河南鄭州",
而且,
這個噴流的下游,又有ㄧㄢ花颱風的加持,穩定維持。
這時的?花颱風位於沖繩附近海域,正值發展期,對流極為強烈,
使得東亞高空反氣旋良好的高空輻散後,脊前的北風氣流快速南下互動。
而,ㄧㄢ花颱風除了與東亞高空的脊噴流互動外,
更重要的是扮演提供水氣通道的角色,同時查帕卡颱風也是。
大氣中層的太平洋高壓正試圖西伸東亞,儘管阻礙不小,
但太平洋高壓南側仍把ㄧㄢ花颱風的水氣送入東亞,
剛好就遇上了東亞西側的高聳地形開始降雨。
當然,
上層噴流的右後方及下層噴流的左前方,兩者搭配下最容易出現超大暴雨。
而這天,
上層東亞脊,一個反氣旋向下吹
=> 上層噴流的右後方就是東亞脊左側的噴流起源:"河南鄭州"
下層太平洋高壓帶著ㄧㄢ花水氣吹向黃河流域,
剛好查帕卡颱風也帶著水氣北上會合,
兩股水氣通道會合並順著太平洋高壓外圍勢力北上在黃河中下游氣旋式輻合,
就位於河南鄭州。
在這種時空環境下:
下層噴流雖不算強,但高層噴流實在夠好夠強+地面水氣通道與地形也配合,
於是導致超大暴雨。
7月20~22日:一連三天東亞黃河中下游(河南)上演著颱風+夏季高空大氣系統的互動,
(當然了不只高空,
颱風+夏季地面大氣系統的互動,例如西南氣流+颱風,降雨也不遑多讓了)
同時,
ㄧㄢ花颱風這三天也更接近台灣,北台灣降雨更明顯。
然而,北方大氣高層 脊-槽-脊-槽 的大氣形勢,
這說明了南亞高壓無法協助太平洋高壓順利西伸東亞,
同時冷心低壓被擠爆後,
冷心向下沉降在大氣中層一度形成渦旋,阻止了太平洋高壓西伸。
因此,ㄧㄢ花颱風腳步越來越慢,開始有了轉向的跡象。
7月23~25日:ㄧㄢ花颱風開始偏北轉向,最終從長江口附近登陸。
目前ㄧㄢ花颱風登陸後,沒有接上西風槽,大致要再等三天另一股槽波動,
由於盛夏,因此也見識到了"颱風登陸後還是颱風"的季節限定。
也由於ㄧㄢ花颱風在東亞,因此南海西南季風再度活躍起來,
同時太平洋高壓位置已北移,因此季風槽跟著北抬,
從日本南方、巴士海峽到東亞呈現一大型季風低壓帶,
且下週起,亞洲遠東有大型西風槽,太平洋高壓東退,連日本都變成季風低壓區。
且要觀察季風槽是否從東西向變成東北西南向的倒向季風槽。(時間還久遠)
周末以後,季風低壓區大幅北移,季風低壓區南側的熱帶輻合帶ITCZ移往巴士海峽,
因此,南台灣要留意降雨了,真正的雨季(對南台灣而言,梅雨只是雨季的前菜)開始。
不過,
北台灣不能看南台灣多雨,
因為當夏季,南台灣下的雨越多,秋季後就輪到北台灣多雨,
這是因為,
夏季南台灣多雨,大量水氣被往北帶,一旦秋季轉為冬季系統發動大氣地面秀後,
這些在夏季被大量帶往北方的水氣會被冬季系統撞北台灣的時候歸還回來。
這就是風水輪流轉呀。
(以上供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