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將不會有什麼結構,大概是聊到哪個主題就說到哪個主題。
大家可以看完第一頁就END,因為以下大概就是聊一些…小小的故事。
這些故事都是由來自不同世界的二手消息所組合而成,
『極有可能』有其繆誤之處,但希望能帶大家一探嗶啊踢的樣貌。
JJLi 還是強調,如果市民可以有機會更親身的參與BRT的政策…
那或許,沒有完成的那些年,真的有機會可以走完最後一哩吧。
甚至,最後一哩外,我們還能一起做更多事。
因為每個參與在事件裡面的人,出發點,想做的都是『好』事而已。
只是,因為不透明,沒有溝通、信任、轉睘…等等原因,所以全砸了。
整個故事的脈絡是,前市長在選舉時得到了個好點子。(感謝對手…
交給專業的交通學者 林局長 來計畫與交辦。
想迴避綁標所以把標案分開包,由顧問公司作各個標案間的協調整合。
當然實質上因為在規劃階段就有參與度的公司就那幾間,所以外界仍然認為這是綁著的。
(其實木柵線文湖線也發生過完全一樣的問題,最後是由中研院用暴力法解決)
原本的第一期預算應是30億左右,但前市長發包一直很有一套…
所以只有花22億,標案就全標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