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台中中區還有可能發展嘛?

作者: skizard ( )   2018-11-25 11:45:05
※ 引述《plumbers007 (煙燻鮭魚)》之銘言:
: 台中中區已經過數十年的荒廢
: 就算經過藍綠輪替,還是很明顯看得出來
: 有想改變的只有火車站前.綠川這帶,其他還是搞的跟廢墟沒兩樣
: 兩任政黨輪替都無法撼動這邊,就算新市長上任好像也沒有信心處理好這區
: 有沒有人知道中區這邊的人,到底想要什麼?
你談到中區應該要看一下這篇文章,
不管誰執政應該還是會繼續跟蘇教授團隊合作,繼續延續他的計畫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2052
2012年初,任教於東海大學建築系的蘇睿弼剛拿到台中市府為期一年的研究委託案,在中
區尋找「中區再生基地」(DRF Goodot Village)的辦公室。
他經過臭味瀰漫的綠川,走在店都關著的無人街道,很難想像這個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全台
最小行政區,因台中都市發展軸心轉移,成為空屋率高達五成的破敗老城,在80年代曾是
全台地王。2008年胡志強提出「百億救中區」,卻因產權複雜胎死腹中,直到2012年蘇睿
弼的團隊拿到計劃,準備調研後提出藥方。
當時蘇睿弼注意到即將改建完成、還不知用途的宮原眼科,玻璃帷幕有點突兀但整體修得
講究。留日多年,也曾跑遍中國五、六十個城市做研究,對空間敏感的他隱約感覺老城即
將變化。
他決定租下距離宮原眼科不遠、閒置近10年的一銀二樓作為辦公室,花了50萬將150坪的
廢墟整理成常舉辦座談、活動的CoWorking Space,也是中區翻轉的基地所在。
一晃眼,一年計劃竟也進駐六年,中區起了化學變化。
宮原眼科成了觀光客趨之若鶩的冰淇淋點心潮店,又在附近的舊四信開了二店。整治後的
綠川成了市民夜晚休憩之處,東協廣場翻修讓東南亞移工更能融入。(延伸閱讀:古老醫
院裡的美麗驚喜:宮原眼科)
四年來,中區增加238家商家,近20間文創商旅入駐,人潮開始回流,商圈有機的復甦,
呈現新舊錯落的老城區魅力。
都市創生vs.都市更新,以社會資本推動創生
「我們是以『都市針灸』的小修復作為再生主軸, 不再大興土木拆掉蓋新的,而是讓閒
置空間活化,」蘇睿弼的辦公室,在不鏽鋼辦公桌和竹椅背後,是放大整面牆的中區地圖
。這個日治時代規劃,全台第一個仿造京都的棋盤格城區,有六十幾個街廓。
捨棄過去政府編預算花錢圈地買地,再招商讓民間資金進來,由上到下的開發主義舊思惟
,蘇睿弼帶領團隊實地調研,盤點每個街廓的建築以及人際網絡。
「進到一個地方一定要了解人際網絡才有辦法融入,熟悉了網絡,就等於掌握了這裡的社
會資本,」蘇睿弼十分強調田野的重要性,團隊第一年走透透,摸清楚每個街廓的產權和
建築狀況。
一年後,團隊開出了「活化、綠化、法制化」的藥方。
創生四步驟:願景→調查→媒合→行動
西班牙巴塞隆納舊城區的活化經驗給他們靈感。不求全面,而是讓建築設計師進駐,先在
重要街廓創造空間亮點,從點延伸成線,再擴散到面。
他們首先把所有空屋分成大中小三類,建議市府先針對中、小型,產權單純的物件補助和
輔導。對蘇睿弼來說,這裡許多閒置的中型空間如銀行、戲院、歌舞廳,都訴說了中區曾
經繁華的身世。(延伸閱讀:老城新生 台中人的時光小旅行)
空間就是力量,但需要公共性,才能讓空間釋放力量。
第一年,他們在基地舉辦藝文活動,慢慢滾動出青創共同工作空間的「好伴共同工作室」
、關注台中鐵道保存的「台中文史復興組合」、東南亞行動圖書館的1095文史工作室等民
間組織,六年下來,一個舊商業空間以文化面貌再生。
他也找專業設計團隊做《大墩報》。《大墩報》每期以不同主題深度介紹中區,譬如老屋
故事地圖、青創地圖,蘇睿弼相信專業團隊重新編輯、行銷都市資源,挖掘中區各種樣貌
和故事,更能增加市民或遊客的黏著度,「與其讓100萬人來一次,不如讓一萬人想來100
次。」
他們也透過各種方式活化、媒合空間。譬如2015年媒合東海建築系在第一信用合作社的閒
置空間,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畢業展。媒合建築師事務所租下破敗的帆布加工廠所改造的「
繼光工務所」,以充滿巧思的空間實踐,得到今年台灣室內設計大獎。
蘇睿弼和團隊一起摸索出「願景、調查、媒合、行動」的創生四步驟。經由調研盤點出有
潛力的閒置空間,聯繫屋主做媒合,或提供改造建議,協助規劃設計,至今已經手十多件

說一個屬於老城的故事,歷史文化是創生論述之本
日本地方創生專家木下齊強調,地方創生的精神是找到每個地方的獨特性。
中區真正的魅力不只是空間,歷史才是它的靈魂。如同大稻埕創生重要推手周奕成,不厭
其煩說著20年代屬於大稻埕與世界的大時代故事;建築專業出身、研究都市發展的蘇睿弼
,信手捻來也都是中區發展史。(延伸閱讀:年輕人不去東區了?大稻埕從沒落到新創熱
區的華麗變身記)
中區曾是當時中部、甚至全台的經濟及文化中心。荒廢的百貨公司、銀行和合作社訴說了
當年雄厚的經濟實力。林獻堂創立的彰化銀行是第一間台灣人開的銀行,他也曾以中央書
局作為台灣文化協會的重要據點。
「老城區的空間活化常常成了變相的建築物鑑定,但重點是人。哪些人蓋了這些房子?哪
些人在這邊住過?我們在做的,就是發掘和這個城市有連結的人事地物,找到更多生命連
結。」正因為如此,蘇睿弼在引入外界資源時,才能到位。
譬如「繼光工務所」的媒合成功,便是他先找獨立書店Occupy進駐屋頂破大洞的兩層樓帆
布加工工廠,幾年下來透過辦工作坊、展覽、邀請日本知名住宅設計大師中村好文來,一
點一滴改變、修補了工廠,最後讓屋主同意出租。現在成了七家建築師事務所共20人的共
同工作空間,一樓的開放設計成了巷內的公共空間,慶生、座談、工作坊、聚會,「空」
反而拉開了可能性。
推廣中區經驗,由點到線到面
地方創生是否成功要看三個指標:就業率、產業、人口,而且不單單商業、開發、建設、
文化等單一領域,地方創生需要有區域視野和整合思惟,是政府最該扮演的角色,卻也是
最需要加強的。(延伸閱讀:老街上大家賣的都一樣、文創特區零零落落 地方創生兩個
須知)
今年中區再生基地轉型成中城再生文化協會,除了更多力氣做中區的空間媒合外,也申請
到科技部計劃,打算和其他舊城區串聯,將中區know-how推廣出去,在台灣尋找找合適標
的,系統性地做都市創生。
在他看來,曾經因交通要地或火車站而繁榮的沒落小鎮,有故事、有建設基礎,又有大眾
運輸系統自動匯聚人流,反而是地方創生的潛力點,值得優先活化。
「地方創生必須從點到線到面。過去社區營造、農村再生計劃,政府輔導過很多案例,但
都像單點的孤島過於零碎,一定要整合才能發揮綜效,」蘇睿弼說。(責任編輯:洪家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