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秋、冬的季節,
台灣西半部總會嚴重紫爆。
跟中、南部相比之下,
北部空氣品質就好一點,
因為工廠大多設在中、南部。
新創產業、工作機會,
也大多都在雙北市居多,
很多中南部青年只好北上打拼。
從台灣中、南部的產業面來看,不難看出「台灣產業幾乎沒在轉型」。
舉個例子:
台灣每年出版的新書,
有一大比例都是「翻譯書」。
扣掉那些翻譯書,
台灣本土作家所寫的書,
有一大比例都是「勵志書」。
然後把剩下的比例,
再扣掉小說、文學書等等,
會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
「台灣本土作家的『深度書』,在出版比例上嚴重不足」。
既然有內涵的書不多,
又要怎麼「把台灣文化推向國外」呢?
而且,這還「只是以書籍出版」的角度來看而已。
舉凡「電影、動漫畫、音樂、戲劇、觀光、繪畫…」
台灣幾乎沒有世界級的文化創作,而且要是可以支撐起「整個台灣文化產業鏈的」。
在台灣文化輸出薄弱的情況下,只好繼續「拼代工」,
所以中、南部仍舊是一堆工廠,繼續排放廢氣。
我們的政府,尤其是「文化部」,每年領了這麼多的經費,卻無法讓台灣產業成功轉型,
成為「文化輸出國家」。
是不是應該要「負起責任下台」呢?
如果把這些錢,拿去栽培那些「真正有能力」,「想要讓台灣成為文化輸出國」的年輕人
,豈不是更好?
政府是「做事的機關」,
不應該是「養老的機關」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