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19(六) 15: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演講廳
//對象:對於本展主題或科技藝術有興趣者,200人
//主旨:
19世紀中期攝影術的出現,開啟了藝術領域的新篇章,隨著人工智慧(AI)時代的來臨,當AI機器人被賦予藝術創作的技藝,是否會掀起下一波的衝擊? 本館為以國際案例拓展臺灣藝術視野,促進地方跨域連結及呈現更多藝術可能,特別邀請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ZKM)機器人實驗室(robotlab)展出作品< the big picture >,此作品運用“庫卡工業機器人(KUKA Robotics)”進行火星風景的巨型繪畫創作,機器人在長達數個月不間斷地情況下,以一條連續的線,繪製出栩栩如生的擬真景觀,< the big picture >的核心是:超越人類極限的創作過程。
本論壇期邀請德國機器人實驗室與國內的專家學者,一同探討科技發展與藝術創作間如何相互影響進而共生共融; AI時代的機器人科技,將為相關產業和藝術創作者帶來何種挑戰與變革? 當機械以藝術型式被賦予靈魂,當中所蘊含的美學及哲學意涵又該如何被解讀?
//講者、主持人及與談人簡介:
////機器人實驗室/馬薩斯.高梅、瑪蒂娜.海茲、楊.札佩
robotlab / Matthias Gommel, Martina Haitz and Jan Zappe
機器人實驗室由馬薩斯.高梅、瑪蒂娜.海茲和楊.札佩於2000年在ZKM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創立。他們發展出工業機器人獨特的藝術性,如裝置和表演。機器人作為團隊藝術專案的現成物,持續侵入新的議題和文化內容,他們的藝術作品並討論不同程度的「人-機」關係。在機器人實驗室的裝置中,機械的角色一直被視為一個具有自主性及創造性的代理人。
////楊谷洋(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台灣高雄人,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西北大學電機博士,現任教於交通大學電機系,兼機器人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專攻機器人領域,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機器人系統、人機介面、行動輔助機器人等,對機器人電影、小說、社會議題都很有興趣,希望能與大家分享機器人的樂趣與魅力!著有《羅伯特玩假的?破解機器人電影的科學真相》一書。
蔡宏賢(Dimension Plus超維度互動創意總監)
現職Dimension Plus超維度互動創意總監、資深新媒體藝術工作者及跨界製作人、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主持人、playaround工作坊策畫人。曾任宏碁數位藝術中心專案經理、微型樂園創意總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講師。由蔡宏賢(台灣)和林欣傑(香港)共同創立的Dimension Plus,為專注藝術創作與科技媒體的新媒體藝術創作團隊,擅長應用新媒體結合空間與跨領域的互動創作。
////吳文加(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理)
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機械所畢業,任職上銀科技,主導工業機器手臂研發與智慧工廠應用。近年跨界挑戰機器人連結教育、生活及藝術,探索更多人類與機器人互動的無限可能。
////張耿華(豪華朗機工成員)
豪華朗機工成軍於2010年,由四位藝術家張耿豪、張耿華、陳志建及林昆穎組成。以混種為創作概念,擅於跨域整合,作品風格以簡潔乾淨形式表現出輕鬆意境,取材於自然環境,討論奇觀社會中的人性思維,希望在極度科技及極度人文這兩個極端中取得和諧,激發創意,並利用「音樂、視覺、裝置、文本」共陳手法,使面向千變萬化,作品形式多元,橫跨多種領域。
曾與台新藝術基金會合作「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計劃,進行台電總管理處「美好的下午」環境改造公共藝術計劃,擔任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聖火裝置」設計暨執行團隊,並在2018年與在地十二間企業、單位,共同創作臺中世界花卉博覧會同名主題裝置「聆聽花開的聲音」。
//報名資訊
本活動免費參加,採網路及現場報名,共200個名額,依報名先後順序錄取。即日起至2019/1/17開放網路報名,錄取名單公布於本館網站,不再另行通知。因故無法參加者,請於活動前三日自行上網或來電取消報名,若報名後無故不參加又未辦理取消者,本館將列入限制日後參加活動之機會,敬請合作。
>採中英同步口譯方式進行,備有同步翻譯器材提供民眾換證借用。
>全程參與者提供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認證時數。
>來館交通資訊請參見https://www.ntmofa.gov.tw/content_1032.html
>本活動不提供免費停車,開車者請就近利用本館週邊收費停車場。
>活動聯絡人:教育推廣組黃小姐04 -23723552 分機 339。
>本計畫經核定後實施,若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