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謝議員提的「設自行車道 花的都是治水預算」一案
我先講,我不支持任何一方,我只想還原事實
過往台南(或全台灣)需要治水,大部分的原因都出在降雨量上
這十五年的年降雨量也許比過往沒增加太多
但在月分佈上卻有明顯差異
簡單講:現在的降雨量集中在幾次事件,而該幾次事件往往就來了非常大的洪水
因此治水的首要原則就是要疏浚河道跟重建堤防
台灣河砂量多,做疏浚其實有點做心安的,你從河道取走了100萬立方米
一兩次大水(不需要洪水)就又把上游的土砂帶下來
疏浚的費用不便宜,一台卡車載約20-25立方米
你可以算算100萬立方米要幾台卡車?
而一次疏浚量又可以稱多久?
因此在下游河川提疏浚,基本上我會覺得「這委員或議員根本沒有基本概念」
因為通常疏浚會以在上游為主,能得到的成效也會比較久
回到另外一個議題:堤防興建
通常是在工程師設計跑N年頻率洪水發現無法達到不溢堤時,就得重建堤防
重建堤防,簡單,該有的技術大概台灣N年前就已經非常成熟了
但現在的人民可不簡單,你單建一個梯型堤防,又醜又長
不需要人民,光議員就會見縫插針罵你「不懂營造景觀、不懂為民著想」
有一個很直接的證據:過往十年許多水利顧問公司開始徵聘大量景觀工程師
WHY??
因為公務單位案主或委員都希望「現代化的堤防不應該只是堤防,要考量民生遊樂」
你可以想想鹽水溪兩岸的單車步道就是一例
沒下雨的周末黃昏,許多人在上方舒暢騎乘
但一下雨,這些就什麼都不是了,這些就變成議員的眼中釘
所以,請問看官你,也是人民的你,你要堤防,但要不要景觀??
另外一提,陳伸賢前水利署長(現新北市顧問)講一句話挺正確
「只是傷害的程度會比沒整治來得少,沒辦法保證永遠不淹水」
( http://goo.gl/Cpb71A 第四段)
人民要有一個先知:現在台灣遇到的不是大雨而已,是超級大雨
隨隨便便一個小颱風跟西南氣流,都可以創造出時雨量破百的紀錄
時雨量破百到底是什麼偉大紀錄?在水利上會被稱為「約為100年頻率水文事件」
就是「大約一百年才會出現一次」的罕見事件
但這句話在這幾年一直被打嘴巴
「為什麼你比喻說一百年才出現一次,近幾年卻出現好幾次?」
沒錯,水利工程師無法跟你解釋,水利工程師也想知道答案
但答案就是這改變的氣候,已經不再是溫和派的氣候了
所以不要有一種錯誤的想法
「我繳稅了,政府有投入經費去做了,為什麼還淹水?」
不要有「人一定可以戰勝自然」這個觀念
至少在這個氣候改變情況可能居世界前幾位的台灣
未來十年暫時不要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連水利工程師自己都不知到下一場颱風事件會帶來什麼樣的罕見暴雨
我沒支持誰,我只是想平白地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