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圖文 http://goo.gl/zLGI9I
經濟日報/記者何秀玲/台南報導
圖/台南風神廟(攝/記者何秀玲)
晚間6點半,具有300年歷史的台南風神廟,一如往常點亮了燈,經過改造的燈光,將風神
廟映照得格外溫馨,廟前的「接官亭石坊」前湧入民眾超過300人,他們是來聽多人講座
的「PechaKucha 」論壇,由導覽員、在地人物、店家老闆等以台語分享「台南氣口」;
廟旁有風神市集,許多台南文創小攤都集合在此,甚至有在地民眾開心地說,這樣的活動
最好「至少每個月辦一次」。
這幅熱鬧的畫面,很難想像,台南風神廟也曾經走過從繁華到沒落的過往,而讓風神廟重
新活絡,並成為最受矚目的全台首座「光之廟宇」,幕後推手則是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
會。
風神廟是清代乾隆四年創建,廟埕前的接官亭石坊為台灣規模最大的石坊,當時官員由廈
門乘船來台赴任或歸返,都由此出入,當聖旨駕到,官員也必須在此跪拜迎接;風神廟所
祭祀的風神爺,過去守護先民渡海平安,這也是全台唯一的風神廟,但經歷時代變遷,它
從繁華到沒落,許多在地人都不知道風神廟過往歷史。
2013年,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台南市文化局合作,推出「感光台南」計畫,邀請國
際照明大師周鍊在台南風神廟打造「光環境示範基地」,讓人們再度看見當地人文歷史,
每天晚上6點半至9點固定點燈,讓民眾更願意親近廟宇。
打造光之廟宇 台南添新亮點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徐芳筠表示,2012年12月基金會提出到台南風神廟進行光
環境改造,很多人都不聽懂是什麼意思,當時風神廟附近只有一個路燈,因為燈太刺眼,
看不到接官亭,2013年基金會邀請照明大師周鍊巧手改造風神廟,點亮廟宇,讓民眾感受
廟的空間和建築的立體層次感,光之廟宇因而成為台南夜晚的新亮點。
知名府城作家王浩一說,一開始聽到光改造,原本有各種想像,期待是如光雕或投影等方
式,後來看到利用燈光改造,「恍然大悟後,會多一個想法是『真好』」,雖燈光是靜態
呈現,但溫度改變,光線不刺眼,又能將廟宇看得清楚,「連神明的眼神都變溫柔了」。
改善了空間,如何傳承台南風神廟文化?為了持續扎根在地,鼓勵更多年輕人走進廟埕,
將風神廟的文化與故事傳承下去,基金會連續二年啟動青年培力計畫,認識台南「五條港
」歷史,學習導覽技巧,體驗光美學,輔以企劃組織、案例實務課程,引導學員動腦思考
,為風神廟尋找可長可久、永續經營的模式。
為了讓傳統百年廟宇化身為新世代的藝文展演空間,徐芳筠說,去(2014)年由基金會主
導舉辦三場「風神市集」,今年希望將舞台給予在地年輕人發揮,由台南在地的「手手市
集」發想主辦,讓參與的年輕人自己運作。
另外也舉辦「2015光之廟宇-風神雲集」系列活動,以「在地對話」、「旅行故事」及「
風神小旅行」三部分主題規劃,日前與象徵手工原創精神的手手市集,以及採取多人講座
方式進行的「Pecha Kucha」合作,分享台南文化,還有以「風火雷電水」元素創作的風
神小物,讓民眾尋寶。
化身藝文空間 舉辦市集活動
王浩一說,他所成立的俠客行文創,與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風神廟管理委員攜手合
作,去年起推出「感光導覽員培訓計畫」,有不少報名者是台南在地人,希望能培養在地
解說人才資料庫。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表示,未來仍會持續在風神廟推出廟埕活動,由在地青年發起。
今年基金會也在恆春古城持續推動古城點亮計畫,日前一群在社區大學上台語之美的學員
們,以長輩居多,他們看到「點亮古城願景展」頗受感動,希望未來也能協助古城守護工
作。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也提到,風神廟廟埕活化意義不只是在台南,看到恆春人回應熱
烈,更希望讓台南年輕人接棒,將傳承文化的想法帶到恆春,甚至傳遞到全台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