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傳媒 那篇稍微提出 步行區成功的其中一個因素
人流量...
那個區域 常態人流量可以支撐一個步行區存在
而有如此龐大的人流量 除了當地居民及國內外來者 及 國際觀光客
可以使一年365天 天天都維持一定量的人流
而這是建立在京都整體環境...包括民間資產(町屋) 政府政策...等
您們提初步行區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只是一句 文化古都 還是 台南是台灣的京都???
步行區的建設 不是劃一個區域 調整 路幅或封路...
而是該區域 的交通流量怎調整分散
這您們參考 日本反而不佳(包括京都)
應該去蒐集歐州(古城區)的規劃資料
京都相較起來規模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義大利 應該資料比較好找
羅馬 佛羅倫斯 就是很典型的巨大城市中有古城區
甚至有國中國(梵諦岡)的範例
歐陸國家 首都 或 第一大城(海港) 古城區 都是可追朔千年甚或以上...
您們框出 區域 挑出道路
然後呢?? 是要建立外環道 還是轉運站 亦或是停車空間疏散原流量???
公共運輸(而且您們只有標示火車和腳踏車連公車站也沒有)
從來不是步行區的解...
況且您們弄得範圍 不是一個西門町徒步區的大小...
而且這還只是步行區與外界聯絡方式...
步行區內的交通調整...純步行或是您所謂增加步行範圍
也不是單純 做就對了...
是要用 單行道 還是 接駁車 疏散?
居民是否有優先權???
您們可以提出願景 ...
願景...和畫大餅 的差距在於 願意花多少時間探討可行性...
而且不是丟出來議題 期盼大眾來解決問題...
應該是大眾提出問題 您們去找解...
※ 引述《olctw (k.olc.tw)》之銘言:
: 台南是個很早就存在的都會區,因此留存了許多早期的建築規劃,這些規劃從現在的觀點
: 去看會少了很多都市的基本配備,像是寬敞的道路或充裕的停車空間等;但也因為它保留
: 了許多早期的建物,文化成了這個地方吸引人的關鍵,也號稱因為文化得以進行縣市合併
: 升格為直轄市,成為六都中唯一一個非以居住人口為首要條件的直轄市。只是隨著都市的
: 發展,慢慢出現了許多新舊之間的衝突,最大的挑戰就是道路狹小所造成的交通問題。
: 在端傳媒的文章(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229-culture-column-ron/ )中
: ,作者聊到日本京都在思考解決四?通的交通問題時做了不一樣的選擇,他們將原有的車道
: 縮減一半用來擴大人行道,藉此讓有限的道路空間可以讓更多人使用。在 9/17 參與
: 「五年後的中西區 大家出來講」願景工作坊( https://npptw.org/VC9llk )時,分組討論
: 中跟組員發想的結果,希望有機會學習他們,讓中西區成為台灣第一個以步行為優先的城
: 市。
: 當時組員共同以主辦單位提供的中西區地圖為底進行手繪,這兩天試著把手繪版本轉換成
: 數位版本。
: 網址: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wc_lines/
: 在地圖中,綠色實線就是依據當時手繪版本製作,紅色邊框的灰色區域是臺南市文化局所
: 公告的歷史街區範圍,藍色線是公車路線,而黃色標記則是 Tbike 的租借站。
: 綠色線路的基本想法是人們從火車站出來之後就可以步行走訪大部分熱門景點,因此從火
: 車站出來後沿中山路到圓環接中正路是主要的基礎,當時的討論甚至希望中正路末端的運
: 河邊,有機會的話能夠建一個碼頭讓人們可以搭船從運河前往安平區景點,回味早期的水
: 陸接駁過程。在這條線往兩邊延伸則是去連結各種傳統巷道,如果能夠,希望所有繪製路
: 線都有機會拓寬人行空間,讓人們真的能夠漫步在文化古都中。
: 一個城市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核心價值,既然我們以文化為題升格為直轄市,我們理應將
: 文化視為不可取代的中心去討論城市的發展。大量闢建步行空間後,舊城區無法拓寬的道
: 路就可以容納更多人,沿途的商家隨著行人穿越也會直接受益,這才是值得我們去發展的
: 方向。
: 圖文版本: https://www.facebook.com/k.olc.tw/posts/840906389416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