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一般人的感想就是,您已經先預設了一個政策的框架(例如設定徒步區域)
要大家在這個框架內提供的意見,也就是所謂的收集民意
然後前前後後大家提出的都是對於這個框架本身的質疑
您看得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嗎?
一個政黨或政治人物要受人歡迎,甚至於讓民眾長期支持和擁護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口號不是在喊假的
國外的東西何其多,覺得潮就想要複製回來,不是不能這麼想,但是沒那麼簡單
如果你們有空,去翻一翻20年前的《空間》、《雅砌》之類的雜誌都在談論些什麼
你就會發現這些東西該不該搬回來,早就已經被論證過了
您所想的東西真的不是什麼新鮮事
一樣是要歸納和收集民意
我建議要開放性一點,不要再預設這種框架,否則只是會讓鄉民覺得搞不清楚狀況而已
能做的事情很多,偏偏要做一個讓利害關係人(居民)直接受到不利影響的
這樣蠻可惜的,不是嗎
※ 引述《olctw (k.olc.tw)》之銘言:
: ※ 引述《AHELF (工作 QQ)》之銘言:
: : 瑞傳媒 那篇稍微提出 步行區成功的其中一個因素
: : 人流量...
: : 那個區域 常態人流量可以支撐一個步行區存在
: : 而有如此龐大的人流量 除了當地居民及國內外來者 及 國際觀光客
: : 可以使一年365天 天天都維持一定量的人流
: : 而這是建立在京都整體環境...包括民間資產(町屋) 政府政策...等
: : 您們提初步行區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 : 只是一句 文化古都 還是 台南是台灣的京都???
: : 步行區的建設 不是劃一個區域 調整 路幅或封路...
: : 而是該區域 的交通流量怎調整分散
: : 這您們參考 日本反而不佳(包括京都)
: : 應該去蒐集歐州(古城區)的規劃資料
: : 京都相較起來規模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 : 義大利 應該資料比較好找
: : 羅馬 佛羅倫斯 就是很典型的巨大城市中有古城區
: : 甚至有國中國(梵諦岡)的範例
: : 歐陸國家 首都 或 第一大城(海港) 古城區 都是可追朔千年甚或以上...
: : 您們框出 區域 挑出道路
: : 然後呢?? 是要建立外環道 還是轉運站 亦或是停車空間疏散原流量???
: : 公共運輸(而且您們只有標示火車和腳踏車連公車站也沒有)
: : 從來不是步行區的解...
: : 況且您們弄得範圍 不是一個西門町徒步區的大小...
: : 而且這還只是步行區與外界聯絡方式...
: : 步行區內的交通調整...純步行或是您所謂增加步行範圍
: : 也不是單純 做就對了...
: : 是要用 單行道 還是 接駁車 疏散?
: : 居民是否有優先權???
: : 您們可以提出願景 ...
: : 願景...和畫大餅 的差距在於 願意花多少時間探討可行性...
: : 而且不是丟出來議題 期盼大眾來解決問題...
: : 應該是大眾提出問題 您們去找解...
: 我們不會只是提一個想法就射後不理,基本上這比較像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像你這樣的
: 評論能夠出現去讓想法更趨近於事實;提出想法也並不是立即就變成政策,我們比較期待
: 的是早期的討論與共識凝聚過程,而不是每次民眾都最後才知道完整的規劃而無力抗拒
: 目前許多重大工程都是直接跳入可行性評估而非先有更多的討論,像是輕軌路線,我之前
: 依據可行性評估裡面市府的藍圖繪製另一個地圖
: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
: 但這份藍圖我從來都沒有機會參與討論就冒出來了(還是我遺漏了任何公聽會開會通知?
: ),而當規劃變成了厚厚一本書,相信能夠參與的人只會越來越少
: 我們很樂意針對這個議題開個交流會,讓大家可以確實陳述自己的立場與想法,並沒有打
: 算像過去政府那樣提一個想法強壓人民接受,就看大家有沒有興趣來坐坐聊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