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隨便抓的潮汐表不就證實我說淡水河每天有2~3公尺潮差然後台北河床海拔你可以看橋墩水尺或水位計數值 每年也都有量斷面 平均值差遠了
http://i.imgur.com/yMASyrT.jpg鄭氏~清康熙看到的台江疊google地圖大概長這樣(圖來自雲海龍吟)頂點就在港口 蘇厝在更早以前就堆積 其實你如果在港口滯洪池附近仔細觀察 你還能看到藍色框框的地形從港口滯洪池延伸到台積18廠 你貼的台江圖 中間那塊島就是中洲寮(我只是聊一下這一帶歷史 我就這裡人)1823 年是這一帶歷史的起點 因為曾文溪改道注入淡水 台江自東北向西開始可以變魚塭 約50~100年後可種田再到住人這就是大至的歷史 我先人就是這期間來開墾的佃農 我說的最晚退流是指 曾文溪反覆改道堆積 台江最後分割成幾個小溪流然後又陸化 縫合 長溪街安中路就是存在較久的溪流河道扯遠了 台北市基本上關渡到百齡都有不低的潮差 台北市有系統紀錄30個水位計和約70處抽水站外池水位(大概資料有5~10年 查一下不就知道潮差的影響歷史值了)甚至這次8月大潮 百齡三角渡沒下雨高灘地也能淹一個車輪 基隆河感潮帶大概可影響到大直橋 淡水河系可到溪洲河濱 也一樣啦 面對曾文感潮帶上升你認為是上游水庫建造後下游河床向下侵蝕 所以你不認為會是堆積主因 但我很疑問的是台江、鹽水溪流域還有你講得海尾大排是在現有曾文溪流域嗎? 所以怎麼不認為鹽水溪的潮汐不會有很大影響 有空說服一下 不過我也是一個爸爸 也要帶小孩 只能有空才能回復或進一步查資料可以體會你這麼晚才回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