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田汙染隱憂…絞碎埋土裡 農嘆10年分解不了
2024-04-25 04:34 聯合報/ 記者林奐成/專題報導
六百多公頃的農地上,台南市關廟區盛產鮮甜的台農十七號金鑽鳳梨,是全台最大鳳梨產
地之一;然而,這裡的土壤也埋藏不為人知的汙染隱憂,根源就是農民廣泛使用的塑膠膜
。
關廟一名老農日前帶領記者,走訪正在休耕、尚未栽種鳳梨的農地,只見地面散布大小不
一黑色農膜碎片,許多已深埋土中。他拿起碎片嘆道:「你看,十幾年前種植用的塑膠布
分解不了,現在還有!」
為何不回收農膜?老農解釋,因為鳳梨植株較大又生長於地面,農膜會被壓住而難以拔除
,所以農民在採收後,會用曳引機或怪手,將其「絞碎」埋入土中;經過一輪輪產季,土
壤反覆翻攪,就埋入大量農膜。
他說,十年來埋入逾三萬兩千公尺長的農膜,他坦承這樣會傷害土地,「一定會殘留汙染
,把它埋下去就不可能拿起來了,但農民也沒辦法,塑膠布不能不用啊」。
記者調查發現,在其他鳳梨產地,如屏東枋寮與彰化芬園,農民也將農膜埋入土中。
農業部農糧署農業資源組李協昌科長坦言,「這當然是不對且不允許的行為」,農膜會逐
漸裂解為碎片或「塑膠微粒」,損害農田也可能危害人體健康;該署持續輔導地方農政單
位,加強宣導不得隨意棄置農膜。
「農膜汙染像是慢性中毒。」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耀東指出,全球農
膜使用量持續增加,每年超過二百萬公噸,但是研究顯示,長期使用農膜後,產量反而減
少,甚至影響環境與人體健康。
林耀東擔憂,農膜掩埋之後恐破碎成小於五公厘塑膠微粒,可能會進入地下水系統,流布
整個生態圈;農膜危害有四階段,塑膠微粒會逐步影響土壤健康、作物產量以及生物多樣
性,最後累積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體。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名譽教授駱尚廉呼籲食安及農政單位要做土壤和蔬果檢驗,「
超過濃度要評估危害性,發現不行,馬上就要公告,禁止這塊地區的蔬果食用」。
https://udn.com/news/story/8833/792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