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家裡長輩聊到以前的民族路夜市,據說全盛時期曾經向東延伸至中山路,甚至是
現今改稱北門路一段的博愛路。好奇心驅使下就去圖書館翻了些資料,結果被我在林森圖
書館翻到蘇南成前市長時期編寫的《臺南市志》,就順手拍了當年的夜市名冊:
https://i.imgur.com/oIYpW9Y.jpeg
這邊簡單寫一下當年的歷史背景和現代臺南夜市的發展簡史:
民族路夜市起源於民國40年代(1950年代)出現的小公園、石舂臼、康樂台三處攤販街,
約在民國60年(1971年)之前形成由西門路連綿至博愛路的民族路夜市。
民國72年(1983年)當時的蘇南成市府以影響市容、交通、衛生等名義,要求民族路夜市
攤商遷移至新建的中國城、國花大樓(中央市場)、友愛市場或保安市場營業,且訂定當
年度的8月31日為民族路夜市的「大限」。
當時夜市的攤商認為中國城、國花大樓租金和管理費昂貴,而友愛、保安兩座公有市場的
保留攤位位於三、四樓,擔心影響遊客的造訪意願,因此多不願搬遷而極力抗爭,最激烈
時還曾有代表至臺北中正紀念堂抗議。
時間拖到1983年的8月31日,民族路夜市終究還是在這一夜之後劃下句點,但市政府與原
夜市攤商間仍僵持不下,最後才在省議會蔡介雄議員和省政府的介入下,市政府在北區鄭
子寮文小53用地興建臨時攤販區以收容原夜市攤商,即今天的小北商場。
而雖然當時市政府整頓的目標為民族路夜市,其他市區內的街邊夜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波
及,如位於當時市區邊緣的菱洲街夜市也遷移至郊區,成為今天武聖夜市的前身。其他如
仁和、光州夜市等則可能是本來就在郊區,所以沒有在這波整頓中消失,而出現在上面那
張附圖當中。
另外,因為民族路夜市案的影響,臺南市區主要的夜市也從原本的街邊夜市,轉為劃定一
塊空地作為攤販集中區的模式,成為臺南夜市的一大特色。
對照現在市場處的夜市名冊,可以發現當年的25處夜市中,留存至今的有:東區的仁和夜
市(仁和市場)、南區的灣裡夜市(灣裡市場)、西區的武聖夜市、北區的成功夜市(小
北新成功夜市)以及安南區的十二佃夜市、中洲寮夜市、和順國宅夜市(安中傳統夜市)
、土城夜市(土城聖母廟夜市)、港仔墘夜市(樺谷夜市)等9處。
其他如大東東夜市、大東夜市、大益夜市、鄭仔寮花園夜市、新永華夜市、新同安夜市等
6處夜市,則多源自於千禧年前後新成立的夜市。
參考資料:
《臺南市志》;臺南市政府;1978年
[註]實際上出版年應該在1986年之後,不過這本書是在林森圖書館的罕用書庫中,調閱
的時候忘記拍頁尾的出版年,只好先依據市立圖書館館藏查詢的資料
吳昭明;〈生活休閒〉台南點心文化的時空背景 ──民國70年為界;中華新聞雲;2024
年1月8日。
維基百科〈民族路夜市〉頁面
臺南研究資料庫〈武聖夜市〉頁面
臺南市列管夜市名冊;臺南市市場處;2024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