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城,到那鄉

作者: bucklee (alessio)   2007-08-19 07:03:12
中國時報  2007.08.19
從這城,到那鄉 紀大偉(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外語系兼任助理教授)
書名:紐約客
作者:白先勇
出版:爾雅出版社
定價:250元
類別:小說
白先勇先生的《孽子》、《台北人》早就膾炙人口。白先生作品長年享有飽滿的評價,我
們該如何進行日新又新的討論?面對一杯早就裝滿水的杯子,我們要如何注入更多的水?
最新問世的《紐約客》,挑戰了我們對於白先生作品的「既有」思考。要在既有的杯子之
中繼續注水嗎?或者,為了盛裝更多的活水,我們不妨去找別的新杯子?
讀者大概會將《紐約客》視為《孽子》和《台北人》的姐妹品,而不會將它視為獨立
不假外求之作──畢竟,《紐約客》的書名、主題、角色的面貌、角色的追求(如,許多
角色追求慾望,都落得悽慘下場),都讓人聯想起《孽子》和《台北人》。讀者很容易將
《紐約客》當作一種姍姍來遲的「補充物」(像是維生素之類的補品),用來補充對於《
孽子》和《台北人》的認知,並且延續既有的詮釋(如,一而再,再而三去談白先生作品
之中持續出現的「救贖」)。
不過,這種方便的讀法,並未必增益我們對於白先生作品的認知,反而陷入矛盾:如
果,白先生作品早就已經完整圓滿,為什麼還需要補充?(只有不足者,才需要補充。)
哲學家德希達早就指出,「補充物」具有危險的潛力──以此觀點來看,補充物未必讓一
個作家的「全」集更加圓滿,反而可能挑戰鬆動這個作家「全」集,激發出新意。
《紐約客》新在哪裡?且讓我拋磚引玉。《孽子》和《台北人》問世時,理論尚未在
台盛行;然而,《紐約客》是911之後全球化時代的產物,它和晚近理論的對話也就不可
避免。《紐約客》書中至少提出兩個當前文化政治的大問題:什麼是中國人(忠於單一國
族的人)?什麼是世界人(超越國族認同的人)?──這兩者也是台灣公民社會的敏感課
題。我們可以追問這兩個問題,而且思考:什麼是中國內的世界人,什麼是世界上的中國
人?有沒有什麼人(窮人、黑人等等)被排擠掉了?此書是否也算「後911」文學?讀者
可以手持《紐約客》一書,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讀者也可以回溯《孽子》和《台北人》
,看看它們呈現的中國/世界如何相生,相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