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臉書上看到的分析,
覺得內容寫的很好,裡面也有提到白先勇老師,
所以經過朋友許可之後轉載到版上跟大家分享。
【戰後國民黨的偶然貢獻】
文/江昺崙
殖民是一種壓迫的現象,只要是有強者和弱者打鬥,弱者輸了可能就會被長期欺壓,直到
他們團結起身反抗為止(黑格爾精神辯證簡單來說就是講這個)。
從這一點來看,殖民絕不是歐洲大航海時代才出現的現象,早在數千年前的黃河流域和印
度北方,就出現過武裝殖民的歷史(印度北方雅利安人入侵後建立了種姓制度)。然後再
經過數千年的同化,現在這些被殖民者與殖民者就被混為一談了,我們就把他們視為單一
民族國家,這是用後來的眼光去檢視所有的歷史,所以容易變成我們自身的一廂情願。
但同樣的,殖民會帶來細菌和槍砲,對被殖民者來說,在歷史當下是個災難,但卻會留下
一個偶然的機會,突破某些傳統的限制等等。
國民黨就在一個非常偶然、不自覺的狀況下,打破了台灣某些僵固的傳統。例如說性別平
等的問題。
過去清朝統治的時候,台灣人有纏足的傳統(從明朝傳下來的),還有非常重男輕女的觀
念,簡直把女性當成負資產在看待。日本時代為了改善勞動品質,於是日本人廢除了纏足
制度,讓新女性可以到工廠、電信交換所去工作。少部分的女性從帝國的威權下找到一點
自主的空間,可以工作、求學甚至是談「自由戀愛」。
當然,那都是踩線的行為,事實上日本時代男性的權力還是高高在上,日本男人嫖妓是正
常公開的行為,但女性就是如同附屬一般的存在著,如聘金制度、童養媳等等問題還是普
遍存在。總之,就算制度上女性開始出現機會,還是被帝國、階級及性別等不公平結構緊
緊壓制著。
戰後出現轉機,是因為國民黨狼狽來台,是無計劃的武裝移民。一百萬軍民抵台之後,隨
即和中國家鄉失去聯繫。於是他們無法持續地把親族都接來台灣,只能孤身地在台灣落腳
,而且不知何時才能回家。
沒有了家族,就沒有傳統束縛。數十萬名年輕士兵陸續在本地結婚生子(也可能是再婚)
,於是多了許多新的「核心家庭」,沒有長輩、沒有親族的小家庭。
許多台灣籍的女性嫁給年輕士兵之後,不需要侍應公婆,不需要配合傳統,尤其是過年只
要在家與家人共桌吃飯,顯得非常輕鬆。而且年輕士兵因為出於情感因素,也會把來台後
的家庭當成是新的「原鄉」,一個人就代表新的家族,不似本地男子還有非常濃厚的傳統
包袱,甚至還有日本時期的大男人主義遺緒(同時期中國大城市的「兩性觀念」是比較開
放的)。
加上國民黨和它背後的快樂美軍夥伴,需要一些好聽的理由來統治台灣,所以以蔣宋美齡
為首,陸續推動了廢除童養媳的運動,這中間的過程還包括基督教(也是因為蔣氏信仰之
故,比長老教會更快速滲入「外省」家庭,這方面有待研究)的廣泛傳教,以及美援的助
力等等。
總之因為國民黨來台灣的時候氣勢很弱,與日本軍隊比起來簡直喪家之犬,所以精神上的
男性氣魄就輸一半。想扮演絕對威權的國民黨,本身是個敗者,連打仗都要靠日本白團援
助,超廢der,所以意外地帶來相對陰性、半套的軍國主義。
另外,因為美援關係,台灣成為美國半殖民地,於是要開設加工出口區發展美國人轉移的
輕工業(重污染低毛利的工業);同時農村又被國民黨強制徵收稻穀幾近破產,所以大量
人口就移入城市近郊的工業區。開始出現一批新的勞動人口。
這些勞動人口開始從傳統農村緊密的社會網路中解放出來,可以談自由戀愛,也可以開始
享受「私生活」。80年代開始快速都市化之後,這種私領域就成為了各種性別的發展空間
,類似《孽子》裡臺北新公園的功能。於是在城市賺錢養家活口的勞工,只需每年返鄉一
兩次,展演傳統的親密關係,有效脫去了家族之間的保守束縛。
透過某些特權,國民黨的二代子弟享有特殊優勢,而他們卻意外發揮了位置上的優勢,比
方白先勇率先寫了同志小說、又或者馬英九成為了臺北市長之後默許同志大遊行。透過很
曲折的路線促成了性別空間的開放。
總而言之,許多被視為殖民的、壓迫的歷史,卻陰錯陽差成為了某些方面的解放。當我們
看到東亞各國仍存有濃厚父權的氛圍,台灣性別空間卻意外相對平等開放。這和六十年來
台灣由一個被弱化的陽剛政權統治有關,台灣除了從美、日帝國文本尋找過去男性氣概的
遺跡也別無他法,於是性別差異就在這種意外之中悄悄被弭平。
不過以上只是提供一種思考路徑,不代表國民黨真的有意要帶來性別友善空間。只是這些
歷史非預期的錯誤,是否就能讓他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呢?未來的路還很長,轉型正義
絕非單向,各種壓迫都還有待覺察,公民社會是無盡的旅程而非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