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劇首PO。:)
澤暄對於成功的渴望,
從一開始的空想,有越來越明確的趨向。
剛開始,他是因為想要給身邊重要的人幸福,
於是開始想要「成功」,
此時他所想的成功,是一種豐富無缺的生活,
在物質生活的滿足下,他相信他能追求到精神生活的成功。
初遇的可馨也是因為他這種務實、積極而喜歡上他。
兩人交往後,澤暄更清楚可馨是他人生中特別的存在,
除了媽媽、姐姐們之外,他開始把目標聚焦在「幸福的兩人生活」,
於是隨著小倆口的足跡,
他們將一切喜歡的東西化做可以計算的數字及表格,
也將目標具體在創業的兩千萬。
此時的熱情,看似同調,
劇情卻偷偷埋了一些兩人不同的價值觀的碰撞,
此時的可馨還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
於是她的想法常常因為澤暄的鼓動而隱藏而調整,
兩個人都在成長,只是微微的歧路開始岔開了。
當可馨面臨失業,決定放下台北的一切前往宜蘭,
其實也是代表可馨自我意識的覺醒。
她開始發現一味「追求」幸福不是她要的,
或許弄清楚自己「擁有」什麼幸福,
才能讓自己的追求更理直氣壯。
小鎮的生活、對姐姐過去的探究和楊老闆的啟發,
讓可馨對人生的疑惑更深切,也對自我的思考更深入,
以往她不敢說出自己喜歡什麼,或者說出的會是他人的期望,
勇往直前的個性其實常常迫於現實而壓抑,
但在小鎮上,她卻找到了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這裡,她所嚮往的,是台北的她會覺得浪漫而不切實際的,
(所以連到宜蘭一事都要包裝成「為了兩千萬」)
因此她不會也無法和澤暄分享這些瑣事與體驗,
或許因為她擔心這些說出來會顯得自己「不懂事」、「不務實」,
也因為她對澤暄並不夠有信心,
所以她多次的「任性」(上山、去淡水),或許是對澤暄的小小測試,
她的不安需要澤暄的用力肯定。
而澤暄則在台北「停滯不前」的前進,
他認為「努力」就可以成功,卻一直不知道方向。
他從來不敢停下來思索與質疑,他總認為那是蹉跎,
卻在這樣的「追求」中「錯過」了可馨的前進。
同樣的媽媽攙扶跌倒的孩子,
在澤暄眼中,看見的是不放棄的提示,
然而若可馨在場,他看見的或許是母親的愛與支持。
同理,水餃攤被砸事件中,可馨因為人情的溫暖而振作了,
若澤暄在場,他振作的理由或許是越挫越勇的鼓舞。
澤暄是一個用力活著的人,
他也習慣了什麼事都要用力去經營,
就連「傾聽」這樣一個人自然擁有的能力,
他都必須要刻意且努力的去執行;
而「人脈」明明應該是一種「建立關係」(彼此互惠互助的扶持),
卻被他錯認為「攀附關係」(有認識就要去請託)。
這樣的努力卻受挫固然讓人同情,
但其實也是種自我中心,
認為世界要因著自己去轉動,
認為世界要因著自己去調整。
因此他的企劃書屢屢受挫,
正是因為他思考的總是「『我』還不夠努力」,
而非「『他們』到底要什麼」?
隨著他的受挫越來越多,
生活上也發生種種危機,
讓他追求的「成功」已經從「幸福」轉向「尊嚴」,
可想而知那種焦慮會更加嚴重,
而此時Mark提出「為了成功,你願意連女朋友一起放棄嗎」,
他雖然遲疑,但卻毅然決然和可馨分手了,
他的「成功」具體目標也開始動搖了,
Mark或許是那個給他人生「疑問」、「質疑」的轉捩點,
而質疑人生之後的澤暄,會更清楚自己擁有什麼解答的能力嗎?
澤暄1.0終於要levelup成2.0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