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那些動不動就失憶和滾床的老梗偶像劇吧!新型態台劇正崛起
http://buzzorange.com/2015/05/19/taiwan-drama-is-the-same-as-past/
「為什麼台灣的偶像演的角色幾乎都是王子公主,而不像日韓、大陸劇的演員一樣,可以
演職人劇、古裝劇等等呢?」
你是否也曾和我一樣,思索過這個問題?
先回顧一下台灣偶像劇歷史吧
台灣偶像劇主要針對年輕觀眾群,透過年輕人對愛情的渴望及天真爛漫,設計出一連串羅
曼蒂克的劇本,反映出年輕人對生命的美好憧憬。通常偶像劇以情感訴求為主軸,男女主
角藉由不同的機緣認識、錯過,接著面臨連串的考驗,最終達到幸福的結局。始祖是
2000 年的《麻辣鮮師》,接著 2001 年 F4 和大 S 主演的《流星花園》正式宣告台灣
偶像劇時代的來臨,並進入偶像劇高速發展的階段。而後,《王子變青蛙》、《惡作劇之
吻》、《花漾少年少女》、《公主小妹》、《命中注定我愛你》等等著名的戲劇接二連三
地出現,一部又一部的偶像劇如雨後春筍般開拍,然而偶像劇在追求快速的同時,就容易
忽略掉拍攝的質感及劇本的創意、細膩度,導致許多部偶像劇的內容如換湯不換藥般,幾
乎都是富家子配灰姑娘,或是有錢千金愛上窮小子的僵固題材,掌鏡、場景技巧也不太有
進步,導致觀眾流失,曾經是偶像劇王國的台灣也逐漸失去優勢。
台灣偶像劇的危機與改變
台灣早期的偶像劇問題大略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偶像劇定義狹隘:通常台灣偶像劇都是由年輕人、新人主演,藉此呈現出嶄新氣象的
戲劇就稱為偶像劇。然而這樣的定義未免太過狹隘,只有一般民眾對於偶像劇的既定印象
就是男的帥、女的美,甚至講到偶像劇就想到愛情的主題。
2.演員普遍演技生澀:如同上面所述,台灣偶像劇演員常有新面孔,難免會因為經驗不
足、訓練不夠而無法完美詮釋感情戲、觸動觀眾心靈。
3.偶像劇題材表面、沒創意:再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若是重複看了十次,想必也會膩
吧。因此,偶像劇除了要擴展題材的廣度、題材要多變之外,也應該注重劇本的深度及引
起共鳴的程度。
然而,近年來的偶像劇題材看得到改變了!
以本文作者為例,我也曾是看膩偶像劇愛情題材的觀眾,然而我發現,逐漸地有編劇意圖
求新求變,開始撰寫不同的、有意義的題材。其中,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有:
2006 年,張韶涵主演的《愛殺 17》,張韶涵在劇中飾演一對雙胞胎、三種性格,該劇以
凶殺案為主線,伴隨著愛情、親情的兩難,也點出媒體濫權的後果。劇中,姊姊逐步抽絲
剝繭釐清妹妹的死因,發現該案背後錯綜複雜的關係及許多不為人知的黑暗面。同年的《
白色巨塔》,帶我們一探白衣天使的生活,他們也和一般人一樣,有情感的糾結、有疲憊
、有被迫抉擇的時候,這部戲是少數以醫生為題材的劇,讓觀眾過足了一窺究竟的癮。
2007 年,十分受青少年喜愛的《終極一家》,取材獨特,利用特技效果,帶領觀眾穿梭
於不同的時空,異能界裡的人們為了平衡 12 個時空及邪惡魔界而發展出不平凡的冒險故
事。
2008 年,偶像劇題材更延伸至警界,以《波麗士大人》為名,現實與理想的拉扯、友情
及愛情的激盪,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享受,該劇受歡迎的程度,使《波麗士大人》也成為
警察的別稱。
之後,刻劃女性細膩心理的作品也陸續被推出,如 2009 年的《敗犬女王》及 2011 年的
《我可能不會愛你》,更有強調溫馨親情(如《那一年的幸福時光》)、以歷史為主線鋪
陳、敘述大時代悲劇的優質戲劇出現(如《我在 1949 等你》)。
由此可見,台灣的偶像劇的劇本多樣性或許相較日、韓兩國尚略遜一籌,但是台劇劇本並
非皆是僵固不化,而是需要時間調整及改變。
觀眾看膩偶像劇,台灣類型戲劇崛起
以往,我們觀看偶像劇,只需要放輕鬆看,就能輕易理解劇情。但現在不同了,加入知識
含量的類型戲劇正在崛起,雖然這種戲劇成本高、背後考證功夫難、專業人才欠缺,卻也
為台灣戲劇圈注入活水,帶來更多挑戰。對觀眾而言,他們必須要試圖理解、甚至推理,
才能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舉例來說,與民眾最相關的醫療最近就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推出:迷你劇集《麻醉
風暴》,該劇僅六集就獲得台大麻醉科教授孫維仁醫師及《白色巨塔》的作者侯文詠等人
的高度讚賞。本劇除了在公視播出外,也先在網路影音平台及公共電視 HD 頻道首播累積
口碑。此劇由醫療糾紛帶出了醫界與醫病關係的黑暗面,真實呈現了高壓的工作環境帶給
麻醉科醫師的身心俱疲。
至於《出境事務所》則是以詼諧不失莊重的手法,探討多數人較不願意談論的生死議題,
理性感性兼具。劇中角色面臨的不只是亡者的離去,更是死者留下的未完情感債務,此外
,本劇深入了解與詮釋禮儀公司的實際運作,更透過世代交替帶出這個行業的過去與未來
。《出境事務所》由客家電視台播出,除了傳統電視台外,觀眾更可以在客家電視台的
Youtube 頻道、Line TV 上找到這齣完整的、高畫質的節目,這種雙管齊下的方式,深
受年輕族群的青睞。
然而,電視台對此類戲劇的信心仍不足,由於成本高、題材新,導致電視台興趣缺缺。他
們考慮的是收視率、是商業利益,注重的是戲劇卡司、觀眾埋不埋單等因素,使得一些新
穎的題材,如:台版 CSI 的《鑑識英雄》、大談生死議題的《出境事務所》等等,目前
仍面臨「電視台人人有興趣,個個沒把握」而「不敢播」的窘況。例如,《出境事務所》
的劇本早在八年前就寫好,卻因為生死議題太過敏感,電視台不敢碰觸,八年後才在客家
電視台的大膽嘗試下制播。然而,《麻醉風暴》的製作人曾瀚賢相當支持類型劇作品,他
說:「台灣的影視環境要往下走,還可以做什麼?我認為類型是一個手段。」《鑑識英雄
》製作人顧超更是直言:「台灣電視台需要勇氣。」
為了怕收視率不佳,《麻醉風暴》和《出境事務所》的行銷方式也趨於網路化、年輕化,
都選擇先在網路上播出試水溫,希望先讓網路評價發酵,再帶動主頻電視收視率及後續熱
度討論,由於播法十分大膽創新、內容也十分有深度,成功引起觀眾熱議。
台灣觀眾收視習慣改變,如何找回流失的觀眾群?
各式網路平台提供觀眾管道觀看英美日韓中等國的戲劇,觀眾不用再死守著電視,而是可
以隨點隨看,這導致了台劇對內需要突破、對外也需成長才能茁壯。近年來,國外的職人
劇、類型劇早已是收視的保證,而台灣的類型劇才正要起步,主要原因歸結於人才培育不
足、相對低廉的片酬導致人才外流,進而投資人也不願意砸重金在台劇上等等。要找回流
失的觀眾,就必須從製作單位的用心及創意、專業人才的培植、電視台的勇於嘗試下手,
若是能在雅俗共賞的基調上,為知識講個動人的故事,那麼台劇歷史的新頁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