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台視還是繼續播出1小時,來承接習慣看1小時「春梅」觀眾
不過現在講會不會可能已經太晚,
八點檔就維持住天若有情的品質,
畢竟政府補助每年也才一兩檔,可是不繼續製播,觀眾又要重新培養。
至於九點檔就讓它COST DOWN,
沒錯!我說的就是讓九點檔(或是九點半檔皆可)成本降低這個菜英文,
因為讓三立、民視養慣看兩小時電視觀眾,九點檔收視絕對會輸八點檔,
若維持同樣成本製播九點檔的戲,台視一定會賠錢。
所以九點檔新劇一定要COST DOWN。
或許有人會懷疑較高成本的八點檔收視率都低迷了,
九點檔再降低成本,豈不完蛋。
我的建議是,可以參考三立台灣台「戲說台灣」模式試試看:
抗戰要長期、成本要降低、劇型要固定、集數不要長。
而「戲說台灣」收視率長期稱霸七點半檔,收視率至少2以上,
週末八點檔重播精華版收視率還打敗一堆首播製作精良偶像劇。
抗戰要長期,這點大家都知道,不長期製播,觀眾養不起來。
成本要降低,怎麼降低?當然就是不要用知名的演員,
從「春梅」後期發便當不手軟,就知道演員費佔製作比率程度了,
之前「艋舺的女人」也是。
「戲說」多是綠葉由資深演員來帶擔任男女主角新進演員,
綠葉演員費可能都比主角多。
當然降低成本還有很多方法,這我就不太清楚,
但以前香港導演在台很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快手,這也是節省經費辦法。
「艋舺的女人」是戲說常用製作單位,
當初拍攝時看演員臉書,感覺就是儲備一定集數後卯起來要on檔兩小時,
只是沒想到後來被台視冷凍一段時間…
劇型要固定、集數不要長,這需連起來講,
就像「戲說台灣」長期演看起來像民初時期神怪劇,
劇型很固定,長期在同一個時間經營下去,
自然會吸引喜歡這類型觀眾駐足。
但若像八點檔長壽劇一兩百集播下去,由幾個演員一直演下去,
我想即使再愛神怪劇的觀眾,
一成不變的演員或劇情,也會嚇跑他們,
像最近重播的「人魚小姐」,印象中有40集,
大致由6個演員串連演出,
即使我覺得故事有趣,角色特別,看到後半段也開始悶了,
所以集數不能太長,換個劇集、演員,讓觀眾能繼續維持新鮮感。
另外短劇集對成本也有個好處,就是若不on檔,製作單位成本無須壓得太重,
就可用心尋找好的劇本及體裁,電視公司也可是先審核劇本,
雖然製作限於成本無法精緻,但至少劇情還能維持一定精彩度。
再加上很多熱愛演戲的硬底子演員,
我想這就是「戲說台灣」收視率能稱霸該時段的原因
,即使重播也能維持不錯收視率。
所以台視不妨借鏡「戲說台灣」製作模式,
只是設定劇型一定要獨特,有自己的特色,
不能三立做神怪劇,台視也做神怪劇,這樣九成九會失敗。
由「春梅」翻拍「望鄉」的例子,
及之前陳亞蘭在民視製播新創作歌仔戲,
收視率竟然輸給重播葉青舊作「薛平貴與王寶釧」,
我想設定一個時段改編舊作,或許既可以維持劇情品質,
又可吸引觀眾注意不錯方法,
也可以跟八點檔創新作品有明顯區隔。
最後要說拍攝精緻的電視劇讓人看起來真的很舒服,
像春梅能從頭到尾都維持一定拍攝品質連續劇,非常難得。
台灣說大不大,但說小也不小,
相信憑台灣的市場,不靠政府補助金,也可以撐得起製播優秀連續劇,
重要是靠政府規劃與執行,重整台灣影視環境,
這遠比灑補助金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