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chizophrena (ä½ å¾ˆè¨˜è€…ä½ å¾ˆè…¦æ®˜)
2015-08-02 13:43:21一直很少看台劇的我 前陣子竟然追著把出境事務所
將近二十集在三天內一次看完 除了這劇本身
符合我喜歡以探索人生主題的戲劇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是我的最愛)
會注意到這個在本來就冷門的客家電視台製播的戲劇
也是因為他們找了辛卡米克, 對, 就是那個愛貓的漫畫家,為他們作印象宣傳.
在看這部戲的當下, 對曉恩這個角色, 我是以一貫劇謔的口氣說
"她可比金田一和柯南了"
但是, 在我心中, 這個角色, 她塑造了一個我所嚮往的形象.
堅強, 遇事臨危不亂, 能冷靜應對各種突來的狀況,
雖然在現實中我自覺我比較像初期的貴意, 多愁善感, 又心思細密,
對工作的企圖心與責任感又是很強, 隨時想挑戰自己作不到的.
可是個性中的盲點就是
心中常有千千萬萬的擔心, 最後壓到自己喘不過氣.
好, 回到正題, 為什麼今天我會突然對這劇有感?
因為林冠華.
有在追這部劇的人, 應該會覺得, 他的背景跟這部劇裡的某個角色很像.
對, 就是麥笑, 麥文孝.
- 一個不被家裡接受的同志, 雖然有個要好的男友,
但是為了符合爸媽 以及身邊一堆婆婆媽媽三姑六婆的期待,
甚至決定要娶個女人過一生了. -
最終, 他的死亡, 是這部劇最後的高潮之一, 因為帶進了他媽媽心境的轉折:
從對同志, 器捐, 這些議題的不諒解,到最後看到他兒子的心臟在另一人的身上重生;
他的同性戀人, 非常地"叛逆"地, 以粉紅色, 歡笑的喪禮送他最後一程.
在這之中, 從畫面的呈現, 很明白導演想表達的:
這才是麥笑想要的, 而, 媽媽看到了
這一切的轉折促成了麥媽媽成為了這些最先進的議題的支持者,
甚至還一起參加了同志遊行路跑.
一個活著的人, 能從另一個人的死, 獲得到些什麼?
有形的遺產? 無形的生命價值?
我看到麥笑的媽媽, 掙脫了傳統對她的枷鎖, 她了解了
愛, 就是讓所愛的人, 擇他所愛, 而我們也愛他所擇.
今天林冠華以這麼激烈的方式, 不可取的方式結束生命
造成了愛他的朋友們, 以及他的家人們極大的傷痛.
但我昨天看到了林媽媽的文章, 腦中就不自主地浮起了麥媽媽這個角色.
她了解了, 兒子這一生所追求的理念.
她以前也許只是像麥笑媽媽不停地騙自己
"他不是同性戀, 他只是被帶壞了"
最終他的生命, 總算讓麥媽媽了解, 只有讓他當他自己, 他才會快樂.
昨天在冠華的媽媽的文章, 我也看到了這樣的影子.
出境事務所的導演努力想表達, 麥笑生命的價值
我想, 冠華的媽媽, 也很努力地想表達, 冠華用他生命犧牲, 所帶來的價值.
以此文 跟林媽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