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大稻埕22集播畢,藉由男主角江逸安(致敬錦記茶行畫家商人陳清汾)的視角,來述說
臺灣藝術家的故事。
這部戲雖然掛在三立臺灣台,但拍攝手法是公視水準(現在也在公視重播)。用了許多象徵
的手法,貫徹藝術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藝術的精神。
大稻埕因為開港通商,以及茶葉樟腦貿易興起,成為臺灣最富庶的地區。富有的環境,也
是孕育文化的搖籃。大稻埕除了聚集東亞各地商賈,也聚集了文化人。而在一戰之後,民
族自覺思潮興起,大稻埕也成了反殖民運動的起點。蔣渭水、林獻堂...等先輩除了發起
政治改革運動,也啟迪臺灣人的文化。
而畫家們也深受這風潮影響,不少畫家的畫風也反映當時的意識形態。例如英年早逝的陳
植棋,用畫筆反抗當時日本帝國單一的美術價值觀,也是東亞野獸派畫家的代表。臺灣人
的意識,也在日本殖民時代逐漸形成。陳澄波的畫作,總是充滿和煦的陽光。一方面是寫
實嘉義南國風光,另一方面也傳達他對家鄉的熱愛。臺灣畫家們,雖說已入選帝展、台展
為榮,但更希望畫作不該以日本人的標準來看,臺灣應該有自己的標準,因此陳澄波、郭
雪湖、楊三郎...等七人成立臺陽協會,辦臺陽畫展,希望能鼓勵臺灣畫家用自己的畫筆
來記錄自己的家鄉之美。
女主角柯佳嬿,扮演逃家的童養媳莊如月。她追求自己的夢想,決定自己的未來,並且設
定他是舞台劇的女一。他的命運或許也影射臺灣就像童養媳一樣,大清國輸日本,於是割
讓臺灣這個童養媳。但臺灣人不甘當人奴僕,如同如月在自己第一部話劇<終身大事>所吶
喊的「我的人生,我自己決定啦!」
而臺灣畫家也伴隨著大稻埕的興衰,大稻埕的興衰正是反映臺灣政治文化的興衰。隨著文
化頭蔣渭水病逝,中日爆發八年抗戰,文化、政治活動逐漸被緊縮,話劇不能在演具備反
抗意識的戲碼,畫作只能替日本殖民政府服務。等到二戰結束,看似太平歲月即將到來,
臺灣人終於不再當人童養媳,然而狗去豬來,國民黨貪污腐敗,連個省展都充滿政治算計
和衝突。例如郭雪湖的膠彩畫不被視為中國畫,是日本畫,即便膠彩畫是唐宋傳到日本的
畫法。陳澄波在嘉義火車站前被處決,雙手被鐵絲穿過。手是畫家的生命,如此被玷汙,
也象徵著臺灣藝術的衰亡。歷史充滿巧合,大稻埕的天馬茶房,剛好也是二二八事件發生
的起點。在那之後,大稻埕也因為河川泥沙淤積,貿易地位慢慢被取代,變成一個老化的
城鎮。而男主角舉家搬離大稻埕,也象徵大稻埕的衰亡。
這部戲真的是一部滿有內涵的戲,也是第一部以臺灣藝術為主題的戲。從這部戲也讓人體
會到,美術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今日美術變成有錢人的奢侈品,民眾也一味崇尚外來的
藝術,缺乏對自己文化的認識;相較之下,在郭雪湖那時代還比現代進步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