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茉莉的最後一天》,是這系列播出三個星期以來,我最喜歡,卻也最讓我起雞皮疙
瘩的一部了。
故事核心是剛考上北一女不久的茉莉、父母,與即將面臨國中會考的妹妹可莉。才進入高
中不久,卻在一天晚上從房間陽台一躍而下,結束短暫的生命。於是,茉莉媽開啟了一段
抽絲剝繭,探究茉莉為何走向絕路的歷程。
先提幾項前段劇情就已讓我頭皮發毛的情節好了。首先,茉莉媽在兩姊妹的房間、客廳加
裝監視器,監督著女兒的一舉一動,即使出於關心,卻也走向了希望完全掌控的極端;其
次,茉莉過世後,學校老師看似關心著妹妹可莉的狀況,但耳提面命的卻是「快會考了,
以姊姊為目標加油吧」,似乎並非真正的關心。有趣的是,這讓我回想起國中時的國文老
師,因為也曾教過姊姊,也以這句「學學你姊姊好嗎?國文不要考這種分數」提醒我,所
以很能感同身受這種不舒服呢。
劇中貫徹《你的孩子》系列的特色,融入些許科幻情節,茉莉媽則透過一項朋友開發的科
技,讀取茉莉腦中的記憶,希望藉此了解茉莉的死因。在這些記憶中,茉莉媽發現茉莉喜
歡文學創作、受不了精神壓力、看了精神科、疑似交了男友(就讀建中的聲耀,事後證實
他是同志,只是茉莉擁有共同興趣的好友)……。但諷刺的是,起初茉莉媽並不認為茉莉
走上絕路的主因是她的控制慾、情緒勒索,以及對孩子的不斷否定,更進一步責怪他人,
卻從未想過同樣身為加害者的自己。
而事實上,茉莉媽會如此不正常,也出於她為了家庭的犧牲。與前面幾集有呼應之處,茉
莉媽會成為加害者,其實也因為她曾是「受害者」。在這段情節中,我認為結合原著內容
,可讓茉莉媽的性格更立體一些。擁有台大、國外名校的高學歷,甚至也曾有潛力爭取獎
學金,繼續讀博士班的茉莉媽,卻受傳統觀念桎梏,家人並不鼓勵她繼續攻讀學位,而安
排她與一位台大畢業的醫師結婚,當個「貴婦」,卻也留下了遺憾。前述添加了部分原著
的描述,但我想這也是茉莉媽會希望女兒成績好的主因,因為「將來可以有更多選擇」,
而能免於走向單一、傳統的未來,例如當個「賢妻良母」。
我相信,父母的決定,出發點幾乎是為了孩子好,劇中的茉莉媽也不例外。但茉莉媽的手
段也同樣太過頭,最後與兩個女兒之間,沒有人不受到傷害。例如茉莉曾透過「作文拿了
最高分」,試圖暗示媽媽這是「她喜歡,也擅長的事」,卻換來一句「數學才重要,你是
要考醫科的人」,相信茉莉心中肯定不是滋味。而茉莉不幸過世後,茉莉媽卻轉而以「學
學姊姊」,以「姊姊的標準」來要求可莉提升成績,但不出所料,換來的只是傷害。
劇情走到尾聲,茉莉媽再次透過儀器讀取茉莉的記憶,這也是全劇最後的高潮。在這段「
記憶」中,茉莉媽透過茉莉的第一人稱視角,回顧自己曾對茉莉說的話,以及傷害。「想
當收銀員?不,那個沒出息,要當會計師」、「你讀中文系的話,會讓我們家丟臉」、「
如果我沒生下你的話,我早就當上教授了」……,原來茉莉從小到大,都一再被媽媽否定
,似乎只有媽媽安排的才是正途,而且覺得自己「沒有人愛」。最後,茉莉媽終於懂了,
自己才是讓茉莉走上絕路的主因。
尾聲,可莉將姊姊曾藏在國中書櫃裡的創作文稿拿給媽媽看,原來標題是《當我們坐在一
起吃頓飯》。回顧劇中,這家人吃飯時,話題總充斥著兩個女兒的成績,就連爸爸「滑個
手機」,也慘遭茉莉媽的挖苦,相較於這份作品的標題,實在令人難過。而透過茉莉的口
吻,將創作得獎謝詞的讀出來,更讓整個故事的沉重立體了起來。「我受的教育不允許我
創作,但我受的教育,卻逼我開始創作」、「有時會感謝媽媽,痛苦的成長經歷,讓我擁
有寫作的能量」、「我只是被寫作、被痛苦選上而已」,字句之間,再次呼應媽媽一貫的
負面用詞、話語,說來實在諷刺。
說來也挺讓人難過的,看這個系列三次以來,每一次都看到了一小部分的自己,卻又好慶
幸我的家人沒有這麼不正常,大概是普通的「不正常」吧(笑)。數學考不及格,家人會
擔心、生氣,急著想透過換補習班,或多聽幾次來補救;大考失常了,會希望我重考,再
給自己一次機會。不過,某些程度上,因為我有自己的主見,說直接一些,是從小就很難
搞,才能把真正的想法說給家人聽。也許某個角度來看是叛逆,但換個角度,這不也是學
習溝通的過程嗎?(總要自圓其說一下。)
當然,我沒有要怪家人的意思,我只覺得好幸運。即使父母有一點傳統,有一點點受升學
主義綁架,但也許因為我本身太難搞、意見又很多,讀的書稍微多一點後,也試著用他們
能理解的方式告訴他們我的想法,也慶幸他們逐漸願意理我(笑)。
國中時老師的一句「學學你姊姊好嗎?國文不要再考這種分數」,至今還是讓我印象深刻
。回想起來也忍不住覺得有趣,原來我小時候就這麼喜歡對事提出質疑,曾好幾次和家人
聊過「姊姊是姊姊,我是我,不能相提並論吧?」曾經站上講台(雖然後來老師沒當成,
跑去不務正業了),我也一直思考著這個道理。因為在乎,所以更需要花心力去理解一個
人,而非用同一套標準、準則,來面對我身邊任何一個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