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憤怒的菩薩—被洪流推向前的無奈

作者: simplemurmur (節骨眼)   2018-12-23 04:51:27
摘自公視的劇情大綱:
改編自日籍臺裔小說家陳舜臣同名小說《憤怒的菩薩》,以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為場景,將錯綜複雜的國族議題轉為精彩的推理小說。
1946,終戰後的第一年,台灣歸還給中國、日本殖民政府撤退、中日文在台灣交錯發聲。楊輝銘與好友中國留學生陶展文自日返臺;1946年的敏感時期,曾經協助日本的有力人士皆被視為「漢奸」,仍留在台灣的日本軍官川崎少佐此時卻被殺害。楊輝銘女友林彩琴的哥哥林景維與其世交陸宙之前赴大陸投身抗日組織,傳言兩人已死。在川崎少佐被殺害後,林景維竟然現身,死而復生。推理能力過人的陶展文開始調查,未料掀開背後更大的秘密……。
--以下是有雷心得,請小心服用。--
在那個政權交錯的年代,台灣人講的是中文、日文、台語、客家話,中國軍人講的是中文及粵語,而日本軍營裡也有略懂幾句中文、台語的日本軍,混雜成了這部語言豐富、時而帶點詼諧、話中有話的戲劇。
陶展文跟楊輝銘之間的對話占了劇裡很長的篇幅,從第一起林景維案件開始,到後來發現的桶屍案(川崎少佐),兩人利用手邊的證據沙盤推演著,要找出心思縝密的幕後兇手到底是誰,但我不知道是想營造一種好朋友才能開得起的諷刺或是玩笑話的感覺,有時候輝銘回答展文的語調緩慢到,我多希望他能講快一點,那些說起來冷冷的話,或許是輝銘的個性使然,卻有點讓我出戲了。
他們都是有著雙重背景的人物,陶展文是赴日求學的中國留學生、楊輝銘是出身日本的台灣人,兩人搭著船回到台灣,如何在這塊土地生存下去,不只是他們兩人的課題,也是台灣百姓、中國軍、日本軍,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逐漸被洪流推向前的無奈。
劇中時空跳接的手法,讓線索散落各處,也讓我看得有些混亂,例如最後,輝銘說著原來ss是指三國演義裡的曹操,讓崔上校知道自己所作所為已經曝光了,接著,劉隊長就一槍斃命了崔上校(這發子彈讓我好傻眼啊啊,前面劉隊長毫無作為只會閃避麻煩,卻殺死了一個如此重要的兇手和證據),然後,又跳到了輝銘和展文討論著ss究竟是誰的畫面,我想說,等等,他剛剛不是被殺掉了,怎麼還不知道ss是誰?
類似這樣的剪接讓我在拼湊線索的時候對不太起來,只能透過溫柔語調的旁白來銜接,有些辛苦。
話說,推理出來的ss代表曹操,也代表說過自己喜歡這個角色的崔上校,好似有點牽強,是指互相通信的景維和山崎知道崔上校喜歡曹操,還是單純只是用三國演義裡的壞人來代表?而且要不是輝銘隨口問了崔上校喜歡的角色,大概這個ss永遠解不出來是誰吧(雖然推理故事有趣之處就在於,這些小線索都是無意得知卻很重要的),除此之外,要讓上校和輝銘成為第一現場的目擊證人所使用的日本槍,展文推理出是用特別的手法所營造的假象,可是我怎麼想,也不知道上校是什麼時候點燃機關的?
其實看完當下對這整起殺人案我還是沒有完全接受,四人都是雙面諜所以互相殘殺很寫實沒錯,不管是收中國人的錢、還是日本人的錢,都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都是有苦說不出的人,或許,這只是那個世代下,每個人物的悲歌縮影,趙百文、林景維、川崎少佐和崔上校,都覺得自己的選擇是不得已的,跟這塊土地一樣,不得已地接受了太多傷害與掠殺。
結尾裡,葉中校叼著雪茄、抱著一隻黑狗把輝銘寫的《憤怒的菩薩》帶走,或許是場暴風雨前的寧靜吧,一個崔上校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當初讓街坊阿姨抱怨的葉中校,這樣的輪替,不也像當初人人反抗的日軍進駐後,人民不得不接受皇民化教育,而後,又是中國政府接手,人人又開始學習國語,再怎麼不喜歡或厭惡,都只是時代潮流下的不得不罷了。
劇中有一些說出心裡話的掛幅,例如報社的「公共場所,不談國家機密」、展文和輝銘在研究出剪報上密碼時,後方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說的是,在一個平凡不過的時代,亂的是政權交替,可人們還是要繼續生存下去,就算聽到山上有死人還是會為了一碗麵忘記通報消息,把肚子填飽才能管到別人家的閒事,否則也都只是隔岸觀火,像是放牛的阿廖說著「他是林家少爺,怎麼可能會理我?」。
那些庄長、鄉長、軍人與普世大眾的距離,是即使在街弄中穿梭著、看同一份報紙,也無法多麼接近的階級代表,劇中沒有大時代的沉重感,有的是街井小民平凡的對話,用緩慢的節奏,用日文旁白細語述說菩薩庄的憂愁,卻沒有憤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