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台式喜劇《俗女養成記》(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其實一開始看
到劇名會不自覺地將「俗女」貼上標籤,以為會是走很誇張、很土的人設,看了才知道原
來「俗女」就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女生關於自己的人生與成長的故事。
https://imgur.com/FJ3vaRW
很慶幸《俗女養成記》當初是設定在台語占比必須80%的台式喜劇,不管台前幕後的人員
都能令我感受到滿滿的誠意與愛,在劇中看到所謂的「真」,結局收的真的太好了。我很
喜歡貫串劇中「鬼屋」的隱喻,當年小永森說:「有一個女人在裡面上吊,因為他被男人
拋棄」,那間鬼屋就好像是「世俗的價值觀」一般,一直鎖住嘉玲的內心。
39歲的她,沒車沒房沒老公沒小孩,這樣的「社會價值觀」對女人而言壓力之大,這時候
的你只能做出「選擇」,嘉玲可以選擇嫁給大榮,但她勢必失去自我,那劇名應該會改成
《完美媳婦養成記》,嘉玲需要一再地妥協並取悅婆婆,她也會成為大家口中的「江陳嘉
玲」。所以我很佩服嘉玲提出離職與分手的「勇氣」,這是非常艱難的選擇。
但對我來說,嘉玲並非一無所有,她還有「家人」並保有「自我」,被弟弟強拉回台南,
戲劇張力之強的「悲傷五階段」交代嘉玲心境的轉變,她「接受」了自己的「選擇」。我
很感動的是《俗女養成記》竟然把當代社會最衝突、最可能產生家庭革命的親子議題擺進
來討論,姊弟倆都有核彈級的未爆彈,姊姊是「大齡女子」、弟弟是「同志」。這些議題
在老一輩的眼中可能都是不容允許的「大事」,有人說人生哪有這麼順利的?真實世界往
往更殘酷,但劇中處理起來不慍不火,我只看到滿滿的「親情」又不濫情,完全可以說服
我。
原來,媽媽早就知道嘉明是同志,媽媽說:「無論如何都是我自己的兒子,我應該要跟他
站在一起,不是嗎?有時候我也在想,他活到現在三十歲了,這麼大了還不敢跟別人說,
也是很辛苦。我也很想告訴他,阿明啊,其實媽媽都知道,你不是只有一個人而已,不用
這麼孤單」。媽媽這段話洋蔥量太大,天下父母心,我想如果連父母都放棄了自己的小孩
,那還有誰能跟他們站在一起?嘉明同樣勇敢地選擇了「做自己」並衝撞「世俗的價值觀
」,媽媽的這一段話還有爸爸親自向佑仔握手示好,都是給嘉明一個很大的鼓舞。
再來,我想可能也是因為嘉玲差一點要成為「江陳嘉玲」而失去自我,所以更能體會阿嬤
走上「陳李月英」的妥協與心酸。阿嬤說:「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自己的『名字』了」,
讓我瞬間飆淚,阿嬤有多少的言不由衷就藏在這一句話裡,所以嘉玲才無論如何都要完成
阿嬤海葬的心願,讓阿嬤在死後可以做回無拘無束的「李月英」。
雖然,嘉玲和大榮終究沒能走在一起,但看到大榮在靈堂前與嘉玲的擁抱,還是覺得滿心
痛的,畢竟四年的感情怎麼可能一下就割捨,「我若是聽阿嬤的話,早點嫁掉,傻傻過一
生就好了。」看到嘉玲的逞強其實也是讓大榮明白這就是他們的結局,大榮終究還是順服
於家庭,那彼此也就不需要再留戀了,陳嘉玲與江大榮的收尾或許也是很多人的寫照。
最後,那個小時候明明怕的要死的鬼屋,現在看起來就只是一幢年久失修的房子罷了,嘉
玲決定在台南買下那間房子,在粉刷的當下,她彷彿看到了小時候的陳嘉玲,她與自己對
話、與自己和解。「其實沒有那麼恐怖,那都是自己在想的」,那些「世俗的價值觀」牢
牢鎖住大多數人的一生,自己給自己定框架,有人會像「陳李月英」這樣過一生,有人選
擇過「陳明雅」的人生;你可以是「江陳嘉玲」,但也可以選擇做「陳嘉玲」。
她對自己說:「親愛的陳嘉玲,妳是幾時開始忘記了,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妳可
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過來。妳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妳沒
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妳自己。親愛的陳嘉玲,從這裡開始,不要再忘記了
,我想要對妳說,對不起、謝謝你,還有,我愛你。」
謝謝《俗女養成記》如此精彩的人生觀,或許人生並非事事都能圓滿,但相信可以鼓舞更
多人勇敢地認識自己並愛自己。因為人生真的太短,若能不違己心我想那就很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