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味道叫作「家」,而有一種家的形狀,叫做《俗女養成記》。
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由金鐘影后嚴藝文首執導筒、金馬影后謝盈萱首度擔綱電視
劇,幕前幕後新鮮感十足,但《俗女養成記》成品顯然比預期成熟太多!
儘管「六年級的南台灣」聽來接地氣卻有點遙遠,但江鵝原作建立的童年豐滿有味,有反
骨的兒時記趣、對大人世界的不明所以、還有帶點世故、聽來像吐槽的感謝;這些文字,
在年代相仿的嚴藝文改編下口語自然,由謝盈萱為首的一干好演員詮釋,人情滿滿又不落
俗套,絕對是今年台劇最大驚喜。
延續《誰先愛上他的》的七成外放、三成內斂,謝盈萱將女人四十的美麗與哀愁詮釋得舉
重若輕;而小童星吳以涵則展現出乎意料的自信,與飾演長輩的資深戲骨對戲卻毫不怯場
。兩位各有魅力、一樣精怪的演員,串起女主角「陳嘉玲」的過去與現在,也讓俗女養成
的歷程環環相扣,被舞台劇般的轉場流暢牽繫。
童年對一個人有多重要?或許比想像的還要深刻:因為小姑姑終身未嫁,嘉玲對婚姻寧缺
勿濫;因為寫情書被抓包的鄰居姊姊,嘉玲談戀愛總不習慣說心裡話;因為嚴格的鋼琴老
師,嘉玲與「淑女」兩字正式絕緣;因為說得一口好生意的小叔叔,嘉玲對台北總有份嚮
往;因為阿嬤一生的遺憾,讓嘉玲把「獨立自主」活得淋漓盡致;而一切羈絆,或許都來
自小時候懼怕的鬼屋,可怕的不是都市傳說,而是故事中的女鬼,被男友拋棄上吊後不散
的怨氣。
過去的我造就了現在的我。當拒絕成為俗女的小嘉玲、與坦然揮別淑女的大嘉玲終於相見
,既是跟過去的自己和解、也擁抱未來的無限可能。與其說《俗女養成記》的精神是女性
覺醒,不如說劇本用人人難逃的中年危機為主幹,再由女性視角回顧危機生成的因果,更
容易引起觀者共鳴。在《花甲男孩轉大人》後,台劇對喜劇悲劇的拿捏更精準,但《俗女
養成記》堪稱渾然天成,值得稱許。
儘管《俗女養成記》卡司從小朋友到老屁股,演技都是一時之選;但在一群戲精中,飾演
嘉玲爸的陳竹昇依然出彩。孝順疼某、愛女成痴的人設本就討喜,在陳竹昇細膩詮釋下,
讓這個在女人世界求生存的頑童,偶有脆弱、卻總是溫柔懷抱一切;全劇最精彩的幾個段
落,都有賴他的道地氣口與肢體語言。尤其一場嘉玲在宣傳車向爸爸道歉的戲碼,陳竹昇
見笑、羞怯又藏不住得意的眼波,一句台詞都不用說,就足以逼哭觀眾。
有趣的是,在《誰先愛上他的》中,謝盈萱飾演發現已故老公與同志愛人餘情未了的單親
媽媽「劉三蓮」,並憑精湛演出在金馬封后;而這個角色在舞台劇《致・這該死的愛》,
正巧由嚴藝文演出。嚴藝文與謝盈萱攜手來到《俗女養成記》,一為導演、一為主角,彷
彿打破了第四道牆,成為彼此代言人,在懵懂中拒絕將就、絕望中緊抓自我,不管在職場
或情場都擺脫傳統束縛、活得理直氣壯。
《俗女養成記》最可貴的,是從不刻意掩飾現實的不可愛,而是用浮誇荒謬笑看關於政治
、家庭、職場、年紀與性向的刻板印象,儘管不帶批評卻言之有物、大笑過後總能引起反
思。「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於是,
我們都是陳嘉玲,試著活出一種叫做「不認命」的命;誠實地做自己,成為最簡單、卻也
最困難的人生志願。
更多影評/劇評分享,歡迎來看看
https://www.instagram.com/p/B2Jx6TslYSf/?igshid=1uiu8cymgyr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