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橋牌社》一劇在昨天上架了第一季的最終集,許多網友看完直呼不夠過癮,敲碗催
促第二季之類的。
當然也如同觀賞美劇一般,在季末大家總是要爭論一波,本季劇情事件走向是否得宜,對
季末的收尾斷點是否滿意等等。
其實台灣觀眾在看待《國》劇這部戲之後作出這樣的討論是蠻令人開心的。
在之前即便是《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麻醉風暴》這樣引起極高討論熱度的戲劇
,大家也很少用收看歐美劇那樣的角度去思考跟討論,因為大多數台灣的戲劇都是以這部
拍完不知道會有下一季的方式在思考,這樣的劇本書寫其實相對而言是容易的,因為他只
需要在確定的集數規劃裡把一個他想講的完整故事講完,不需要思考留下什麼伏筆,也不
需要在結尾製造什麼未解的懸念。
然而在《國》劇的製作上,因為劇組已經宣告這是一個不止一季的製作,所以在劇情鋪陳
安排上,相較於我們過往看過的任何台灣戲劇,難度一下子拉高非常多。而這樣的宣告在
過去的台灣影集似乎也是前所未見的。
所以自然而然大家也用審視、期待一個多季創作的角度去觀看這部劇,就像觀看一部歐美
影集一般。
從這樣的討論角度來看,即便有些不滿意的聲音跟各種的「建議」,都是值得高興的。因
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劇突破了過往台劇創作的慣性,冒著極高的風險試圖扭轉這個
影視產業的創作習慣,期望由此將台劇的規模跟視野帶進下一個階段。
那麼我們來講講最後兩集。以下有雷。
———-防雷分割線———-
最後兩集在老人組這邊,基本上就是把前面八集府方院方角力跟思考做一波收網,其斷點
斷在黎清波宣布總統選舉改採全民直選,沒有什麼特別的懸念感。比較讓人在意的反而是
市長選舉的部分好像沒有把事情講完,或許這會是下一季的楔子吧。(雖然我們都知道是
誰當選)
年輕組的劇情斷點則是季終最耐人尋味的部分:
宇伶組:
許芷伶終於查明父親在白色恐怖時代發生的事,也找到父親之墳。但因為將其在招待所紀
錄蒐集的資料交予媒體,因此受到黨國勢力的追捕,最後斷點斷在跟沈建宇告別、離開台
灣。
此處留下一個懸念,讓人想知道去了哪裡,後來會變得怎樣。以接受三芝重工的幫助看來
應該是去了日本,於是會讓人期待下一季再出現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我一直聯想到冰與火之歌的幾個季末結尾,總是斷在重要角色毅然決然前往某地的背影
。)
成江組:
楚思江進入新(國家)黨協助邵壯國參選台北市長,與進入府方的章有成之間的對立日趨明
顯。
這組的劇情其實在季末並沒有做任何收尾或者斷點,有點關係進展不明的感覺。
唯一可以預期的是這兩人應該會在權力鬥爭的謀略算計,以及二人之間的情愛糾結之間產
生各種巨大的矛盾吧。會更期待的部分是楚思江有如冰與火之歌的瑟曦那樣變得狠辣。
報社組:
林逸君本著對新聞從業的熱忱而將許芷伶交付的資料整理撰稿,然而社長及主任因「大局
考量」皆壓下其新聞,林在失望之際轉將這條新聞轉交另位新聞前輩去做揭露,也因此辭
職,離開獨家新聞報。
劇情斷點斷在林與江志偉的情愫終於萌芽,而全季也收尾在兩人頭靠著頭的背影。
林逸君這個角色在全劇的重點就是熱血、理念、衝撞,相對於馬力歐飾演的編輯主任,恰
好就是任何參與政治與社會議題的人都會遇到的課題:「堅持原則與政治妥協」的永恆角
力。
季終林離開報社後身為媒體工作者的走向思考,以及會否堅持原則到底,還有未來在媒體
圈跟主任的關係變化,都是第二季讓人期待看到的角色進展。
————-
本季最被詬病的部分是,每個事件被描述的篇幅都太短太概略,為了主線劇情推進而有點
不夠過癮、希望能再多講一點的感覺。
這就說回到本文開頭所說,這部劇是以多季格局在規劃的。
就如同許多美劇,在講述故事時會把許多單一事件的細節走向、角色心境、劇情情緒用更
細緻的篇幅去鋪陳。然而往往又會有觀眾抱怨節奏太慢、拖戲,等等的聲音。
國外的影集大多是一季簽一次續約,抱括演員的配合,已經播出平台等,很常見到一些美
劇因為這類原因喬不攏,造成爛尾或甚至直接腰斬的情形。
對應到《國》劇或者任何台灣戲劇節目在台灣當下的影視環境,不要說「下一季」了,大
多時候往往現實是連「這一季」拍完有沒有平台可以播出都是個問題。
所以可以理解的是,在劇本書寫跟實際拍攝的過程,為了完整呈現某些重要的劇情轉折,
勢必是得做些取捨吧。因為現在不把這件事講完,下一次能再跟大家講故事的機會都還不
知道有沒有咧。
台灣現當下的產業環境就是讓創作者們這麼樣的急切跟惶恐,只能說劇迷們要多多支持這
樣的戲劇跟平台,把聲量風向帶起來,讓電視台或串流平台更願意放資源,也更能夠大膽
地採用不同的創作題材,如此像《國際橋牌社》的製作團隊也才能更精彩完整的呈現想說
的故事,我們也才能有更多像《國際橋牌社》這樣精彩的劇可看。
最後不免俗的跟著敲碗,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