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以下文長~~~
——先說說無雷心得。——
整體而言,《誰是被害者》是我會推薦給朋友的戲,題材夠黑暗,演員表現精彩到位,劇
情探討的層面廣,在運鏡、製作、及畫面的精細程度上是讓我嘆為觀止的,畫面流暢度高
到每集都像是一部電影的預算(眾多幾乎能認得的演員也是不間斷的驚喜),前三集無可
挑剔,結尾收的也很完整,整體中上,讓人會一直想看下去。(連假一次上架真是太邪惡
)
但是,這部劇很像一台車,一開始很衝很猛,像是在隧道裡行駛,忽明忽暗的燈是給觀眾
的線索、命案現場跟驚悚畫面,這些搖晃不明製造了懸疑感,讓觀眾共同動腦又不會因為
一頭霧水而放棄,光是看亞斯伯格症的鑑識官方毅任操作各種機械和採證手法就令人目不
轉睛,探究案件真相所營造出的緊張感張力十足,再配上冷酷嗜血的記者徐海茵、衝動暴
躁的警隊隊長趙承寬,這三人的碰撞在現實世界大概會是場災難,但好在編劇加了堪稱劇
中最佳配角的警察小廖,時不時的碎念和無力感表現得很真實,讓這些看似離觀眾很遙遠
的命案,能有相當在地的連結感。
只是,從第四集開始,因為要回顧並串起人物間的連結,整體節奏速度隨之放慢變得小悶
,到了最後兩集,本應是曲折離奇的山路(誤),當幕後推手出現且表明了這一切的原由
時,卻反而降低了讓人屏息已久的衝擊感(這部份個人認為是口音和最後的人設),那就
像是你深吸了一大口氣準備衝過終點,卻無法暢快地喊出來,尤其這個不痛快感讓最後兩
集跟前三集比起來,張力就顯得弱很多,就算幕後推手演得再用力再猙獰,卻撞不進我這
個觀眾的心裡,最後,只能淺淺吐氣,順順看完整部劇。
其實細看起來,這部劇有些小細節並未交代清楚,但不影響觀看品質,整體還是很順暢地
運作到結局,作為推理懸疑劇而言表現不俗,眾多演員的精采表現足以撐起無須言語的沉
重和相互理解,那些滄桑的眼神我覺得能從螢幕中透出難以言喻的故事,是歷練成就了這
些人物的鮮明特質,也是曾經發聲卻不見光明的苦澀,在幽暗裡他們只渴求被聽見,而不
是被忽略。
——以下是有雷心得,一樣文長,請小心服用。——
我暫且分成三個部分來寫心得跟劇情:案件、釐清、自殺/活下去
案件
整理了一下,劇中的案件據李雅均所說都是「完成遺願」(劇中用到蠟燭讓我一直想到《
返校》,題外話XD),所有自殺者的共同連結是醫院的自殺防治中心,李雅均透過接力方
式讓不同人去完成別人的願望,大致上來說是這樣:
第一位溶屍案—原以為是過氣歌手蘇可芸,實際上是認同自己為女生的游誠皓
第二位自焚案—原以為是要揭發黑心建設公司的業務張聰健,實際上是蘇可芸
第三位倉庫案—業務張聰健,替眼盲木雕家莊秉榮向世人展示作品
第四位浮屍案—原以為是多年前殺害工頭所以要贖罪的劉光勇,實際上是莊秉榮
第五位墜屍案—原本應該要跳樓自殺的劉光勇,在車站就被警察攔住,改成在家裡上吊自
殺但未成功,被送進醫院後遭李雅均注射吩坦尼致死,之後屍體被偷,從安光護理之家隱
密的十樓病患黑房被丟下,手上戴著周洋的辨識手環,劉光勇的死替周洋揭發了安光的違
法,整個循環結束。
釐清
案情到這邊,看似都沒有關聯的這些人,是因為曾經想自殺但未成功,所以他們錄製了影
片表達他們曾經不被重視的過去,最後出現的江曉孟在李雅均自首後便是最後一位自殺者
,曉孟要完成媽媽的遺願所以選擇在他們一家人擁有共同回憶的海邊,跳下懸崖試圖自殺
。
而在三年前死亡的周洋,正是因為在護理之家當黑工的李雅均而拉起後面這整串自殺案,
周洋想要舉發安光超收病患違法,卻因為無能為力想要跳樓自殺,於是,李雅均所說的「
有些人,死了比活著有意義,我是幫他們找到死的意義」、「死是可以產生價值的」,便
是她讓周洋服藥死亡、說服自殺防治中心的這些自殺未遂者,可以藉由死亡讓自己被看見
、被聽見,這個幕後推手在趙承寬看來是個瘋子(不得不説,他冒出的「視頻」這兩個字
讓我理解不能),但是,「自殺」這個看似剝奪生命的自私行為,是否真的完全錯誤?
這讓我想到,有時候我們在新聞媒體上看到的「極端激烈手段」,是不是正因為他們無論
怎麼做、怎麼努力都仍被打壓,走投無路之際最後只剩下這個方法替自己發聲,即使知道
不一定能夠讓願望成真,可是他們真的好累,卻依舊被踐踏、看不到希望,他們當然可以
「選擇」活著,但是,找不到理由活著的時候,自殺會不會也是一種選擇?我們沒有看見
他們努力了多久,怎麼能輕易就說這他們不負責任?
我還記得在學校上課時,老師問了大家一句話:「你們覺得,為什麼個案有自殺的念頭?
」,當時的個案面臨失業、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家人離棄等,他每一天都不知道自己為何
在這裡、要做什麼、又要往哪裡去,在所有條件總結之下,加上社福機構流程延宕的關係
拿不到補助,讓他某一天就決定自殺了,因為他再怎麼做都看不到明天,還能夠撐多久?
這裡延伸到劇中的「拉他一把」,如果自己能夠消失或者進而讓別人發現他的存在的話,
是不是就是李雅均口中的「價值」?正因為無望感跟無助感籠罩,這是他僅能有的、為自
己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扯遠了,李雅均貫徹到最後的「愛他,就要幫他」(抱歉但我真的一瞬間閃過「愛他,就
不要拋棄他」,領養不棄養XDD),之所以讓她最後跟徐海茵對話時啞口無言,是因為她
認為周洋的正義伸張了,然後呢?徐海茵的那句「如果周洋還在,妳就不會在這裡了」讓
她徹底無法辯駁。
自殺/活下去
所以顯而易見地,強烈的對照組是李雅均跟徐海茵,前者認為死亡可以滿足生前願望,後
者認為活著才能找到希望,徐海茵的轉變我覺得在劇中描寫得很深刻,即使篇幅不多但拳
拳到肉,她曾經是自殺的「被害者」,她的車窗即使在下雨天也總是會留縫隙,她無法苟
同自殺行為,卻在自己的工作中無意間成為了渲染案件的一份子,那份衝擊讓後來的她不
再為了追新聞用盡手段,她跟李雅均之間像是選擇的兩端,其實都沒有對錯,都無法對彼
此下定論。
生命的選擇權在方毅任看來是個人自由,但這個問題回到曉孟身上他卻無法輕易給出回應
,換句話說,這部劇利用不同案件和角度讓觀眾思索「自殺」這個相對於法律層面,更多
的是跟道德之間的相衝突情境,這些情境在陰暗角落裡或許尚待被發現、或許需要一雙援
手、或許只是希望聽到一聲對不起,因為在他們的絕望裡,就連願望都顯得奢侈,都顯得
「生」與「死」不是選擇,而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