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聊,戲劇裡的「議題」。《與惡》裡直視受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的心境,以及喚起
關注精神疾病罪犯的問題。來到《誰是被害者》,它問了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有權利決
定自己生命的結束方式?
生命可以輕於鴻毛,也可以重於泰山.死亡也是。當人感到生無可戀的時候,一定是經歷
了重大的痛苦和折磨,如果在人生的最後一步,還可以讓自己微渺的生命發揮價值,也許
你真的會像劇中的那幾個人一樣,選擇用如此極端的方式,完成他們在生前都達不到的願
望。
《想見你》的最後一集中,陳韻如告訴莫俊傑,當她以黃雨萱的身分死去時,人們才會永
遠記住她。《被害者》裡的人何嘗不是?他們都是被這社會遺忘的人,就算默默離開了也
不會有人在意,所以他們才選擇了「加入計畫」,讓每一個人的死亡都成了轟動社會的新
聞,甚至達到了他們「想被關注」的遺願,老實說,你覺得他們真的錯了嗎?
說了這麼多,你大概會覺得我在鼓勵自殺,我的確嘗試自殺過,在負面情緒爆表的時候,
我也曾想過去給車子撞一撞,會不會就可以引起大家的關注了?但是我沒有,因為,這麼
多年來,我當過太多次「被留下來的人」,所以我懂「被留下來的人」的痛苦,死了也許
是解脫,但活著的人只會更寂寞和痛苦,只要想到那些還願意愛著我的人,必須在我離開
後承受這一切的痛苦,我就無法告訴自己結束生命是唯一的方法。
《誰是被害者》的最後,還是很八股的傳遞了「要活下去才有希望」這樣的訊息,但我很
高興這部劇重新直視了自殺者的動機和故事,我贊成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生命的結束
方式,但在這之前,想想你是不是真的走投無路了,是不是真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了?
如果還有人愛著你,即使只有一個人,你都該為他對你付出的愛,勇敢地再堅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