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個人的心得文,大家都寫的很好,
幾次想發文覺得壓力很大,
但衝著華視重播,不管三七二十一再來推薦一波。
說實話,本來是為了孫可芳小豆的第一次主演,所以期待這部戲;但看了第一集之後就馬上發現這部戲的迷人之處。
我覺得它就像小豆在採訪時有提到的,若是一個人這部戲,並不是要推崇一個人有多好,而是要告訴你,你也可以承認自己孤單,要認識、陪伴自己,承認自己的脆弱。
尤其適合在快節奏步調生活的我們,可能因為怕自己看起來很孤單而害怕一個人;而這部戲有種神奇的氛圍會讓人靜下來,一邊看戲的時候好像也慢慢的檢視了自己的內心與生活。
我很喜歡杜政哲編劇的劇本,
它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沒有偶像劇般的跌宕多姿或者理所當然,甚至還會有不少遺憾持續發生(但演員陣容很偶像很棒),每個角色每件事,都那麼貼近我們的生活與情感,所以當那些情節發生,身為觀眾的我總是很容易與角色產生共感。
也喜歡演員們的演出,雖然多少感受得到苦練台語造成的台詞緊繃,但我本來害怕的讀稿機狀況其實沒有發生。而相對於偶像劇或鄉土劇的戲劇性演出,我覺得平實的表現、將日常演出來才是最困難也最讓我驚艷的部分。
像是小豆好幾場很細微的心境轉折,都讓我覺得實在太厲害了(很想要抱抱方佳瑩)
有一場在辦公室收拾桌子,看到與前男友的照片陷入情緒,又怕被同事發現而裝忙的場景!或者是在追求者與前男友間陷入尷尬的不自在場景!我可以想像到一般戲劇可能會看到的演員表現,但小豆的演出卻讓我覺得,「對!我也是這樣」或者是「我分明看過身邊誰誰誰也這樣」
或者是博仔,因為很喜歡、那種小心卻弄巧成拙的客套跟過度殷勤,都讓人感受到這些角色就像我們尋常人一樣。
或許他不能說是戲,而是一場生活。
希望觀眾都能在看完之後,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陪伴自己的方法,告訴自己沒關係,能夠承認脆弱才能找到求助的方法。
最後就是,它是很現代的台語劇。
雖然自己的台語還算不錯也喜歡台語,但我自己對於台語劇的定義,其實一直停留在劇情體裁鄉土的戲劇。很難想像生活背景都在都會、辦公室生活,這種會被說“文青”的戲劇類型,卻是台語演出。
即使若是一個人用國語演出,也會是好戲,但導演選擇用不擅長的台語來製作戲劇,說真的我很感動。
甚至演員或者是配樂,也大都選擇年輕的對象合作,把台語年輕化,帶入年輕人的生活,我很希望可以看到更多這樣的作品。
我們會覺得有些人的台語很有“氣口”,很流利道地,但我另一個很敬佩的地方是,顯然劇組很努力把台語的台詞修的比較“雅”。我有點不會形容那個差別,可能就是我們說日常對話跟書面語那種差異。
讓台語劇整個跳脫,演員一定要丹田用力的“甘安捏~”
,也能是柔柔的、沉靜的對話,很美。
雖然很喜歡,卻沒辦法像大家一樣寫出美麗的推薦文章,
只能用我的真誠說,這是一部值得收看的好戲。
演員實力堅強、畫面美、配樂也動人。
看了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