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前打字時,突然想到很久以前閃過的疑問:
以前臺灣言情小說曾經也流行過一陣子穿越題材,不過都會從臺灣突然穿越到對岸
那片土地上某個朝代,我曾經很疑惑為什麼是跨海穿越,不過後來想一想都穿越時空了,
隔片海算什麼,就沒特別再追根究柢。
現在想一想,之所以會這樣,也是一種歷史觀的形塑吧,
生活即政治,
我們的生活、見聞、以及對事情的觀察、評價始終受當代的權力代表深刻影響。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了解中國史遠遠大於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
例如我到現在都還背得出清朝各皇帝年號、我知道中國的大江大山,
但是你要問我臺灣的山河,我可能知道名稱卻不曾有機會在官方課本之類的地方學習細節
我知道臺灣有史前文化、歷史時期,知道各個年代的數字代表,看過各式文物
卻沒有畫面,或著說無法從資料轉換為故事,
感覺就像看了目錄卻仍然無法找到想買的東西一樣。
有斷裂感。
至少對我來說,彷彿到了近十年才有機會好好的回看所來處,
開始會去想,漢本位主義本身無法滿足臺灣多元族群的故事敘述,
開始會去了解自己的阿公阿嬤祖輩又是誰,才發現自己有平埔族血統,
開始會去思考什麼叫做「你的篳路藍縷是我的顛沛流離」,
還好一部部電影、影集、紀錄片、歷史科普文章以及展覽逐漸冒出頭,
讓我們得以找回過往。
我還沒有看過原著魁儡花,雖然概略知道羅妹號歷史事件,卻對細節不熟,
因此算是抱著「零」的心情欣賞一部作品。
我用NEFLIX電腦外接被動式音響看,當森林、鳥鳴、溪流、海洋的畫面迎面而來,
彷彿電影一般,那個運鏡、那個色調、那個音樂,讓人驚艷。
不過這裡要稍微吐槽一下,道具頭、梅花鹿奔跑確實CG感很重(瑕不掩瑜)。
又隨著蝶妹、水仔以及眾多人物的出現,確實一時間不太知道誰是誰,
有一度我就這樣放空讓畫面帶著我走,
結果下個瞬間,臺灣府的空拍視角出現,我整個雞皮疙瘩,腦子裡真的是「哇」
這裡真的大力感謝整個影視團隊的細緻呈現,你們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畫面,
是整個我們應該要珍惜,卻失落的年代。
希望潛水在台劇版的劇組人員可以幫我向你們大家傳達敬意。
故事推進下,演員們的表演畫龍點睛,讓人漸漸感受到那個時代下的人們為了生存,
用盡了全力,坐在電腦前吹著冷氣的配飯的我,一度也感受到那個沉重的氛圍,
飽了幾分鐘才繼續動筷。
爾虞我詐,終歸是為了溫飽、安全。
不是簡單的描繪善惡,而是呈現了各個立場角力。
但是畫面中卻又不單僅讓人感受到負面感受,反而透過一些人(對,就是是必麒麟XD)
讓人感受到幽默有趣的一面。我好喜歡貸款那幕,還有身後的蠟燭光,超美。
看到夾縫中求生存的人們,會雙語只是基本,就覺得,人類的潛力果然無限。
那個時代,真的是國際化的先驅。
曾經有個遊戲的外國主播玩完返校後,給予返校很高的評價,並且陳述一小段話
「History is just textbooks until you put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s」
我想,這也很適用於斯卡羅,或著是接下來諸多的臺灣歷史劇。
至於劇中描繪諸多的身分認同、歧視議題,我想不論是誰總是在這可以找到一些投射,
國家認同、性傾向認同、精神疾病標籤、新住民、移工、貧富差距等等,
都是真真切切,我們正在經歷的。
很期待接下來畫面、互動會怎麼去呈現那年代的自我追尋、自我解答。
看完一二集,我自己是覺得主線蠻清楚的,不難理解,目前最想知道的是,
蝶妹對自己後續身分認同的轉折、水仔能不能與社寮好好生存下去、
李仙得法裔美國人是否會有描繪其心理的機會、二頭目到底會不會叛變(?)
另外也很期待總兵大人的出場,另外也覺得大頭目的女兒英氣勃發,又帥又美
然後特別要說一下,我很喜歡各種建築物內的小擺飾,府城內的清朝飾品、
洋行內的陶瓷杯、西裝跟刀叉、社寮水仔家的竹藤椅、部落內的篝火
讓人有一種真實感。
總之,這篇算是想到什麼打什麼的文章
有機會看到臺劇一步步精緻化,也知道什麼叫做本土化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覺得很開心,不愧是公視出品,希望品質繼續維持!!
P.S.希望有穿越羅曼史的作者可以寫寫穿回臺灣古代的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