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才沒有什麼訪道經驗,但我認為任何領域的學習都是一樣的,
非國民教育的領域,沒有任何人有義務教導誰。
也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在誰面前展現能力。
而道本幽微,扣鐘鳴鼓而求之,適得其反而已。
但關於疑道,我卻有很多歷程,
時至今日我都不敢肯認自己正在信仰,正在修道。
這段經文卻總是提醒我,不要忽略了眼前事物的所有可能。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東郭子不應。
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足質。
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
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嘗相與游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
嘗相與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閒乎!
寥已吾志,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
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
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
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
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
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應該很多人都看過這段經典,我不獻醜翻譯。
只是萬道同源,有些時候當下覺得是無用的,
卻總有用到了且萬分重要的時刻。
因萬道同源,修持丹鼎,也需搭配符籙;
運行符籙自然也需丹鼎之功,步虛更需融合兩者之力,
無內功德不足以推動外功德,無外功德則不足以護持內功德。
缺了哪方的修持,最後要圓滿必也得補足另一方面。
但學習本就需要機緣。
好比小孩學習才藝,不是人人都能找到適合的老師。
也不是所有小孩都能從頭學到尾。
更多人花了許多時間學習,最後會被更重要的事情打斷,
比如升學,比如生活。
我見過許多來來去去的師伯師兄,
最後在我們壇運作的也就那幾個。
每個人來的時候都很有誠意,覺得自己必定能堅心,
最後卻因種種原因結束或者轉移。
我自己認為修道最忌得失心,有無心,分別心。
有此三心則道不存。
覺得擁有了什麼必會傾力相護,失去了必會傾力挽留,
進益了便有所喜,無進展便有所怒,
敝帚自珍,道子相輕。
最怕自以為有卻不知其實沒有,自以為正確卻錯誤。
正因為我怕自己落入上述的陷阱,所以總是盡量吸收。
有時很難,且年紀越大越易受成見所囿,
有些朋友也會問我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
我的回答是,人正法正,人邪法邪;
與人相交本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遇法正邪與否端看己心。
且回到源頭,沒有人有義務必須展現能力,
沒有人有義務証明自己正派可信,
沒有人有義務必須要教導誰。
畢竟小小道場如我們,
也不是沒有求了好久才入道皈依,
入道皈依後卻不見人影的過客。
既然明知過客而已,以禮相待已經盡了很大誠意,
內外分際必須謹守,沒有特例。
傳法必須負責任,學生有挑老師的權力,老師也有,
能不能受的起被挑選,
能不能看清自己所需要的,
能不能看清自己所缺乏的,
樁樁件件都是考驗。
因為看過太多人急切的想要實現什麼,
最後也急切的離去,所以特別的感慨。
如果並不是急切的想得到什麼結果,
放慢腳步又有何妨?
畢竟歷代登真先聖沒有一位是速成的,
凡人如你我有什麼資格強求呢?
小小心得,見笑大方,也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