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是一種需要根植在生活的習慣
如果一個人不想閱讀
即便家中擺設千百本書籍
也就是裝飾品而已
要製造桃園市民有藝文的生活習慣
不是單就建造任何標示藝文方面的建築物
便可提升
還需要常態的各種展演吸引喜歡的與嘗鮮的人
讓表演者、藝術家等有機會向市民展現藝術創作
這就如同一間公司向大眾教育與宣傳他的新產品將會如何影響其生活型態
從古早的電燈、電冰箱到現代賈博斯的iphone
就像印象派到普普藝術
就像搖滾樂到電音
絕對不是建造一座殿堂之後
一切就會瞬間完美
說實在
圖書館學在二十年前就開始轉型
早已撇開那種大房子裝萬本書的型態
而是演變成一種資訊服務的腳色
我沒甚麼意見
唯一的意見是很多年前在八卦板講過的:
台灣的政治人物向來喜歡營建新穎氣派的建設
但是沒有幾個人想過
後續的軟體服務與維修改進需要更多的金錢人力與時間
多年後
只有柯文哲一人做到
當然
政治人物會這樣做
也是因為台灣人向來對政治人物的評價只有
他會不會建設
好了
又四年過去
明天還是有一堆人會選上
幫大家做一些狗屁倒灶的事
政府預算還是有人會幫忙花
而我
還是要繼續賺錢買樂透
做發財夢
晚安
喝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