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BabyMother 看板 #1M-f20pu ]
作者: domin (無解) 看板: BabyMother
標題: Re: [新聞] 內湖驚傳隨機砍人命案 4歲女童身首異處
時間: Tue Mar 29 22:26:06 2016
※ 引述《cplych (努力往前進)》之銘言:
: 這位爸爸拋出的議題我覺得很有意義,但推樓歪了許多,
: 先撇開廢死的話題,
: 回歸到家庭教育本身,身為家長,
: 我也很想知道要怎麼避免教育出像凶嫌這樣的孩子?
: 以我的認知是要陪伴孩子成長,
: 佐以教育是非道理,
: 也就是《教》跟《養》是不同
: 但這些夠嗎?
: 我不清楚...
: 到底是哪一個十字路口讓孩子彎錯跑道?
: 我想討論這可能更有實質教育意義...
: 引述《namieamuroma (GENIC)》之銘言:
: : 今天這個事件 小燈泡的媽媽有一段話很發人省思
: : 『這樣的隨機殺人事件,兇嫌基本上在當時是沒有理智的,這不是靠立什麼法,怎麼做
: 處
: : ,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我還是希望能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
: 社
: : 會上面,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不要再出現這樣子的人。』
: : 從家庭、從教育!家庭當然是家長的責任 教育不全然是學校、老師的範疇
: : 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仔細想想 父母、家庭的責任非常重大
: : 今天發生這個事件大家都很擔心以及義憤填膺
: : 我想要請問一下有沒有人擔心的點跟我一樣?
: : 可能我想得有點遠也許在這時候不是太中聽 不過還是想問問
: : 『我以後會不會養出像兇手一樣的孩子?』
: : 前幾年還不想生小孩的時候 我媽對我催生(我是爸爸)
: : 我回他萬一我生出的小孩像鄭捷一樣怎麼辦?生小還有比較好嗎?
: : 我媽就罵我說 我們家出生的小孩怎麼可能像鄭捷一樣?你神經咧
: : 我就應了一句 那誰家的小孩會生出殺人犯 難道鄭捷的爸媽一出生就知道他是殺人犯?
: : 記得當時是有一點胡說八道的回答 但是一直記在心裡
: : 從以前到現在社會上發生像這種重大刑案 我總是很想知道兇嫌的家庭背景
: : 沒生小孩以前是很生氣的覺得兇嫌爸媽一定也要負責 有種想要連坐法的心態
: : 現在生了小孩之後想法有點改變 還是很想要瞭解
: : 但是想要瞭解是怎樣的教育或是作法造成了這種兇惡偏差心態?
: : 是不是在某個關鍵的人生十字路口 家長疏於關心 以致於走錯路回不來了
: : 我想要知道我要記起來不能犯類似的錯誤
: : 這樣的慘案之下 很多社會、政府要做的事我不清楚是不是有用
: : 但是我知道我要傾全力瞭解、教育、關懷我的小孩
: : 不求他多出人頭地 只求他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 如同小燈泡媽媽說的
: : 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不要再出現這樣的人 至少這是我能保證盡力去做的
這真是個很難回答,很難歸結出結論的問題
自己在教育現場十年,所接觸的國中生和高中生來自各式各樣的家庭
可以從經驗去歸納出比較具體的只有一個:
通常學校的同學老師無法替某個學生處理的問題,其問題多半來自家庭
也就是說
學生如果遇上問題,而學校的輔導機制和教師同學的協助也使不上力的
那就肯定是家庭所帶來的問題
這是我在教育現場多次對自己的無力和無能感到挫敗沉重的一點
(有責任感的教師通常都要努力練就很強的生命能量,不然會先被學生的家庭問題擊垮)
那些學習成就特別低落,眼神毫無生氣,就連叛逆的態度也沒有力道的
幾乎沒有意外,家庭都有狀況,這些狀況不外乎:
父母離異卻沒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說明
父母為了工作或某些因素分居多年,教養不一致和及時的情感需求未滿足
父母感情非常差,會展現暴力(語言或肢體)行為給孩子看
父母養而不教不陪,或者隔代教養
父母本身就是社會邊緣人,在社會上低成就
父母忙到只剩下賺錢請傭人保姆顧小孩
父母遇到孩子出狀況時,通常很情緒化,要馬不問是非痛扁小孩,要馬不問是非痛罵別人
父母無法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與適當的親情依靠和思想引導
以上這些大概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人格會出現狀況的概括
(還有一種比較特別,就是極品媽寶,這種人間逸品是另外一種討論,
通常他們根本沒有傷人的能力和意願,他們唯一會傷的,可能就是他們的父母)
不過也別忽略了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地方:校園
校園是個學習社會化的場所,這個場所有眾多來自不同家庭的成員
這些成員帶著不同的故事和價值觀要學習兩件事:認清自我和融入群體
這些青少年的生活重心和生命成就幾乎可以說是由人際關係交織而成的
我們成年人感到無聊至極或不值一提的事
他們可以為此哭得死去活來,覺得人生已經走到了黑暗盡頭
然後盡責的父母會發現自己再多的安慰照拂都取代不了學校發生的那丁點小事和幾個八婆
在這段情緒有如外星人,令我們這些地球人摸不著頭緒的年紀裡
如果他們沒有學會如何在群體中找到自我定位和存在價值
那麼等到上了大學或出了社會,他們更不容易了
因為此後大家都越來越邁向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忙碌
誰能再花大把時間在這些無聊小事上呢?
大家都長大了,大家都要去為了某個更高更遠的未來拼一片天了
但有些人被留下來了,這些人心智年齡跟不上,因為過去的群體生活沒跟上
因此他與人群就逐漸分手,被迫的,無奈的,無可避免的走向一種孤獨
人之所以能享受孤獨,是因為他在群體中和情感上建立了足夠安全感,所以能和自己相處
相反的,人為孤獨而苦,往往是因為他渴望的安全感從來沒有擁有過
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的開始
為了自我保護,所以那個被留下來的孩子(即使他已經長大很久了)選擇以下幾個方案:
學會討好群體,討好的程度到達了價值混淆是非不明(混入幫派當跑腿擋槍的小弟)
學會信仰和自己一樣孤立於社會的非主流價值(西方很多掃射狂都是這類型)
學會逞兇鬥狠,以武裝自己很強悍的假象(很多小乖乖突變成小瘋狗通常都是自我偽裝)
學會用幻想來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
(這種自導自演自欺欺人型的連自己都騙到底,不然就借助外力像毒品成癮或網路成癮)
還有一種,就是學會壓抑忍耐,然後有一天他就爆炸了
回過頭來,怎麼讓孩子在校園裡學會融入群體?
這是一個最令人頭疼的問題,因為成人能教的都是成人認知中的模式
大人都忘記自己青少年時期那段發神經的日子,也很難想像他們到底為何如此愚蠢
何況,如何介入?何時介入?什麼情況下介入?
當一個老師要介入青少年的群體交流,最大的可能就是:大家鳥獸散不然就裝模作樣
誰要大人插手管我們喜歡誰討厭誰說誰壞話?簡直太有病了!
唯一的機會,就是從幼稚園,從學齡前就開始,讓小孩練習面對很多不同的人際狀況
被人討厭,被人拒絕,被人喜歡,被人接受,主動去接觸別人,等待別人來接觸
學會觀察肢體語言,學會判斷別人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每一次的新狀況都有父母陪伴,並有父母去解釋和輔導
老師能做的,是在一個有彈性的公平秩序下,耍點心機有技巧的給予引導協助
可是父母才是最主要的影響者
接著就是看緣分。真的是緣分,你會在什麼班級遇上來自什麼教養的家庭不得而知
但相信我,把小孩都丟進一個全部都來自高知識份子良好教養家庭的班級
也許真的比較沒有明顯的霸凌和排擠行為(守秩序的人怎麼會主動破壞秩序?)
不過長遠來看也不見得真的比較好
因為從來沒有遇過與自己不同世界的人,不能理解與自己不同生長背景的人
在主動理解別人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心態上都差上一截
我自己就帶過這兩種班,人際互動的方式差異甚遠
前者的孩子們通常懂得用聰明技巧去迴避不喜歡的人,同時保持(讀書人的)風度
他們世故而了解避免衝突(不是化解衝突喔,是直接不讓衝突發生,鄙視情緒化行為)
後者的孩子們通常魯莽行事感情用事,但他們習慣於面對團體生活的萬千變化
他們幼稚而不斷製造衝突再靠自己處理衝突(受不了自以為清高立場超然的人)
到底在哪種處境下,孩子能學習融入群體?某種程度還得看這孩子本身的性格決定
我自己觀察是,來自教養良好家庭,有父母深度陪伴和被培養有主見有自信的小孩
若丟入後者的班級,對這小孩而言其實是一種不錯的訓練
(某種程度也是避免階級化社會的產生吧)
亂無頭緒的講了一大堆,其實重點就是
人生的路上有一半父母替孩子打底,有一半孩子靠這個底去闖盪未知的人與事
真正理解孩子的處境,在情感上與他站同一邊,在原則上踩住有道理的那一邊為他說明
孩子就比較有自信和自知,能去面對一些他難以承受的人際挫敗
我們的社會如果不要那麼價值單一,不要那麼排斥異己,不要那麼喜歡情緒的同仇敵愾
那麼文化上的多元性就比較能讓孩子接納與自己不同世界的人
不至於做到刻意接近不欣賞的人
但肯定能做到不踩他人痛處,不冷眼看人受挫
邊緣人不再當邊緣人,正常人才能真正當正常人
社會風氣不改,家庭教育不彰,學校制度就只能教些與現實不符的道理和道德
這次的事件和前幾次的事件都告訴我們
想要有安全感的社會,就要多給需要的孩子安全感
否則我們還是得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和代價還回去
推薦兩本書:
1.背離親緣上下冊
2.有故事的人,坦白講
補充一下,最近剛好看到一篇研究,講的是閱讀小說能幫助提升人際關係
同一個研究有兩個報導,可互為補充:
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96395/
紐約時報國際生活:http://cn.nytstyle.com/health/20131004/t04chekhov/
其中有個重點:
閱讀經典小說更甚於通俗小說有效,因為經典小說中的人性展現和人物性格比較立體
人在閱讀過程中,腦海中對情境處境的想像塑造和理解也會比較深刻內化
其實昨天那則新聞之後的許許多多的評論,確實讓我不自覺想起了近來讀的一本小說:
蕭颯的"逆光的台北"
那真是深刻展現了這個時代的階級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