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教總:大考不是考愈多愈好 5選4是迷思

作者: NFTU (全教總)   2017-03-15 13:52:29
【新聞稿】 發稿日期:2017年3月15日
消失的新課綱?!
全教總:大考不是考愈多愈好 5選4是迷思!
招聯會主張學測採5選4,是迷信大考筆試愈多科愈好的思維,仍然是升學主義作崇。在大
考壓力未減情形下,為應付考試的壓力,學校被迫要在排課時多安排考科,以增加複習考
科,勢必排擠多元選修、加深加廣選修的開設!而學生一樣被逼著要「科科讀」,也勢必
排擠他們進行與趣、性向的適性探索和自主學習。「多元選修、適性探索、自主學習」不
只是高中新課綱的目標,更是培養學生具備未來競爭力的「核心素養」。在考愈多科愈好
的迷思下,為了增加考科,卻傷害高中教育和人才培育最重要的目標!
近日招聯會公布繁星、申請、指考入學等各管道學生在大學學習表現研究結果,發現一○
○學年到一○三學年共四十萬名學生,不管在學業表現或在退、休學與二一不及格比例,
種種表現都顯示表現優異程度依序是繁星、申請、指考入學。明明指考是考得比較難、壓
力也比較大,但為何上了大學,成績前5%的比例,繁星和申請遠遠超過指考(如附圖)?正
反應出減少考科的必要性,原因有二:
一、 不是考的多就好,而是學生的適性選擇
大學端認為學測考得簡單,如果又減少採計科目會降低學生能力,如果這個擔心是成立,
則指考入學生應該會是表現最佳者才是,可見大考決定論者是一個迷思。那麼決定學生能
力表現的主要關鍵是什麼呢?以繁星和申請進入大學,學生在選填科系時會慎重思考自己
興趣性向,先去了解大學的課程地圖,並衡量自己的喜愛,所以休退學少,成績也比較優
異,這是良性的發展,要朝這個方向邁進,培育學生認識自己、主動探索的可能性。
二、 學生在校學習歷程更具解釋力
繁星、申請和指考升學最大的不同,在於前二者是會使用學生在校學習的表現,尤其繁星
更是強調學校本位、校校等值的概念,使用學生在校的表現做為錄取與否的根據,並不會
採計學測考試的分數,更與指考無關。自從繁星施行以來,來自各地偏鄉、社區型高中開
始有機會進入頂尖大學,這些學生雖不是用大考的分數進大學,但卻在大學表現最好,原
因是學生在高中學習表現,正彰顯出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態度,有自主學習的特質,此
一特質正是我們教育所應重視的。這些學生雖然分散偏鄉、社區型高中,他們在升高中時
雖不是考試成績最高的一群,在升大學時也不見得在大考分數最高,但在學校學習歷程中
卻反應出他們的自主、用心和潛能,是使用大考分數所無法發掘的人才,可見學生在高中
學習時的歷程對預測學生未來表現更具解釋力。
考量學生多元選修、適性探索、自主學習,全教總主張:
一、 學測考科數不應5選4,而要5選3
若大學採計4科,只有社會或自然1科之差,升學壓力未減,也可能是5科全考,大考筆試
壓力若不減輕,學生也有難有餘力發展P,學校亦難以發展多元適性的選修課程。
二、 重視學習完整與學生學習歷程(P)
P參採完整6學期,申請入學延後至高三下學期結束後再進行,可以解決學生高三學習干擾
與不完整的亂象。學生學習歷程有助落實多元選修的課程安排、培養學生多元實作能力、
彰顯學生多元特質。加上學生學習歷程是以學校本位展現學生特質,在升學機會上讓偏鄉
與弱勢學校有機會被大學看見。
三、 大學設招生專責單位,提升審查學生學習歷程(P)的公平與品質
P是此次大學考招變革的重要關鍵,P的審查工作不僅決定大學招生的品質和競爭優勢,更
影響P在高中的落實。過去,大學只依賴大考成績來錄取學生,並不了解高中的課程教學
和學生學習樣貌,在未來大學招生思維需要改變,促進高中和大學間彼此的認識和連結,
為了彼此共同的學生有更多的合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