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Rfylwja ]
作者: qweewqq (風一樣的男子)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想填中文卻被勸讀法律 高中生選填志願難
時間: Mon Sep 24 01:23:03 2018
想填中文卻被勸讀法律 高中生選填志願難逃熱門科系引誘
2018-09-23 09:20《評鑑》雙月刊
「老師,我這個分數可以上哪裡?」、「老師,這所學校好不好?」、「老師,我爸說念
那個將來沒飯吃。」、「老師,電子和電機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每年從一月到七月,隨著學測到指考的步步接近,輔導室就會湧進一波波的高三生,一臉
無助與滿懷忐忑,希望老師可以幫助他們做出自己不會後悔的大學志願選擇。
每年在高一第一堂生涯規劃課時,我都喜歡問學生一個問題:人生可不可以後悔?這一群
剛從會考解脫的高一生,一半僵著沒反應,另一半堅毅的搖著頭。為什麼會後悔?怎麼可
以後悔?他們心裡一定這樣疑惑著。但如果要做出一個好的決定,經驗值與資料蒐集的功
夫必不可少。
只是在臺灣的教育制度下,高中生的體驗是很受限的,念了十幾年的書,幼稚園、國小靠
爸媽決定,國中靠升學率選擇,高中則是由分數決定學校,那到了大學呢?面對兩千多個
科系又該要如何選擇?這就好比進入自助餐廳,面對五花八門的各國料理與佳餚,只吃過
蛋炒飯和陽春麵的你,被要求選擇一種吃到飽,又不能試吃,那到底怎樣才是最適合自己
的?什麼又是判斷基準呢?
學校排名與校譽
首先,學校排名或校譽仍是一般高中生採取最省心的標準,從臺政清交成到中字輩學校,
全國考生都有共識。雖然這也是公認死得最慘,最容易後悔的選填志願方式,但「落點分
析」這四個字,仍每每在大考後席捲全臺。
學生通常問老師:這學校好不好?其實也就是在問:大家心目中認為這學校如何?只要照
著社會期待的分數排行榜填下來,分數最不會浪費;只不過這所學校的好壞和你的認知能
否相符,能否與個人興趣或專長適配,那就是絕對需要進一步澄清的細節。
興趣考量與性向優勢
清楚自己所喜歡的學生是幸運但少數的,這類的學生早早設定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累積經
驗,然後一步步往目標接近,這從個人申請的備審資料便可一覽無遺。而其他絕大部分的
學生,即使無法準確命中自己的一生所愛,但多半18歲的孩子都可以用刪去法,排除部分
自己比較不喜歡或自認不適合的科系,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和知道自己要什麼一樣重要,配
合高中學業的表現,再輔以興趣測驗及生活體驗,就可以大幅縮小選擇範圍。
不過興趣是會改變的,認識自己要付出時間的成本與嘗試的代價,高中生的眼界受限於年
紀和經驗,選擇自然有限,變心的機率當然也高。因此無論在高中或是進入大學,甚至職
場,我都鼓勵學生多去嘗試,營隊也好,社團也好,甚至休閒活動都好,碰撞越多也越可
以看到自己的全貌。
在臺灣高中教育比較傾向全才教育,從學科到術科,從國英數到體育美術,分數越高的越
有機會優先選擇,所以在成績單上有明顯優勢的學生就會往相對應的科系領域接近:數學
好的會嘗試理工,語文優勢的會往法商找出路。
除此之外,其他像是溝通、人際互動、同理、問題解決等等這些考試考不出來的能力,也
應以同等重要性看待。一個在熱音社奮力嘶吼、搖滾魂上身的大男孩,在服務學習課程時
,變成把稀飯一口口吹涼才送進安養院老爺爺口中的小天使,當他靦腆地來找我,表示自
己成績不夠上醫學系,但很想試試看護理科系時,我都為他未來服務的病患感到慶幸。
熱門科系與對科系的新認識
曾經在課堂中讓學生各自寫下九個他們認為臺灣的熱門科系,然後以賓果的遊戲方式進行
,有共同的答案就可以得分,連成三線就賓果,每每都玩得很熱烈,因為大家寫的科系都
差不多,所以很容易賓果!
在選填志願時,分數最高的好像不填醫學系就白考了這個分數!棄法律填中文的更會被師
長關心到底問題出在哪裡?熱門對18歲的孩子來說是很難抵抗的,所以即使對自己的興趣
性向均有認識的學生,都難逃熱門科系的引誘。
高中會不定期邀請各大學科系來校舉辦科系介紹講座,從經驗而論,最受歡迎的講座不是
平鋪直敘的介紹系所與課程、獎學金什麼的,而是從生活、從實際的角度帶入專業。曾有
一次本校邀請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系主任來校進行講座,系主任帶著學生深入淺出地看看
生活裡與宇宙間的物理現象,以及目前物理界的研究方向,許多學生聽完之後很驚訝地跟
我分享:原來這才是物理!跟課本上講的都不一樣,也更堅定想要往物理發展的信念。
從課程到專業核心價值
讓學生看看各科系的課程地圖是最起碼的科系認識,至少知道未來四年所學的課程名稱,
還可以顧名思義一下。所以各大學提供課程資訊當然有助於吸引到真正對該領域有興趣的
學生。而這部分有必要再更進一步細緻化的原因。
從現實環境中發現,有相近特質的人絕對會因不同的興趣而選擇迥異的道路,興趣相投的
團體也需要因應每個人的特質及能力而各司其職,所以喜歡這些課程不一定適合這個領域
。因此大學端如能更進一步具體呈現自己科系的核心價值與專業應用所在,自然會引導高
中生對此有更深入的澄清需求。
轉輔系的機會
選校還是選系永遠是大哉問。一般而言是對科系選擇較不確定,或是掛在名校尾的學生會
有這樣的掙扎,是選學院科系多的讓自己可以繼續探索嘗試?還是擇一專業從一而終?但
如果唸了真的不喜歡該怎麼解套?學校的轉輔系政策這時就會變成決定的關鍵。一個完整
的綜合型大學的確可以有更多探索的機會;而如果心儀的科系差一步未達,校內轉系的機
率至少也高過轉學考。各大學轉輔系的大門都越開越寬,的確也影響了高中生對大學的選
擇。
家庭與便利性因素
家長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家族是從事什麼工作的、周遭親朋好友的經驗值、經濟條件的限
制、甚至性別刻板印象都有可能是影響科系選擇的家庭影響因素。這一部分通常最難撼動
,多半孩子在此環境下也會潛移默化自然地被影響,即使一方略有微詞,雙方仍可以踩在
一平衡點上。
但如果真的雙方立場不一,我只能說我還沒遇過存心想要整孩子的父母,所有的選擇都是
交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我會肯定家長的用心良苦,另一方面也會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
為何有所堅持,人生是誰的,誰就要負責。
住臺灣的學生方便習慣了,交通時間超過一小時的叫太遠,臺北的學生較多不喜歡出外縣
市,對於住校或外宿,也還是有經費或安全的考量。此外大學生活還要考慮早八趕不趕得
到、打工機會多寡、社交活動和各式講座的舉辦頻率、參加的方便性等等,所以捷運能到
的地方最受歡迎,基本上跟房價的概念頗為一致。
未來出路與選擇多樣性
經濟情況越不好,學生就越擔心畢業後的就業市場,熱門科系通常就是就業市場的反映連
結。專業性高的工作一向都吃香,而這幾年新興的證照制、有公家保障工作的相對應科系
也變得炙手可熱。
只是大學並不是職業訓練所,要出社會跟別人比拚,不能只靠大學那一張學歷證明。要磨
亮自己最利的劍,把自己的特質與能力提升到專業,自然有你不可取代的一席之地,似乎
這才是因應未來多變世界的生存之道。
此外,像是交換學生、各類學程、聯合修課等制度,對初出牢籠的高中生來說是很具吸引
力的,畢竟多方嘗試才能知道自己能力到底在哪裡。不過這類的資訊似乎對高中生來說都
不夠透明,一般都是口耳相傳,所以就會變成少數知道相關資訊的學生就可以掌握機會。
有些學生會對這類訊息錯失而感到扼腕不已甚至抱怨不公,但蒐集資訊也是一種能力,畢
竟世界本來就不是公平的。
同儕選擇與學長姐經驗
從眾行為帶來安全感,這也適用於高中生選擇大學的時候。面對一無所知的大學生活,高
中生很多會習慣求教他人,同學蒐集到的資料也好、學長姐的經驗分享也罷,都是重要參
考依據。透過詢問來了解選擇不是不好,但會問問題也要會懂得檢視答案。
曾經有一次兩位念同所大學同一科系的校友一前一後回來看我,一位對於系上彈性的課程
安排激賞不已,認為可以量身訂製自己的課表非常充實;另一個對於這樣的彈性政策完全
嗤之以鼻,覺得在未具備足夠專業知識之前,學校應多一點引導和先備知識的提供,這兩
位學長姐經驗如果分別單一傳遞給學弟妹,影響就變得很絕對。所以多問不如實察,追根
究柢還是要夠了解自己,才能有所判斷知所取捨。
看過十幾屆學生來去,學生教會我很多事,其中一件我最有把握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
用」,它不是一句安慰人的口號,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挖掘到的寶藏。人生可不可以後悔?
面對一連串的選擇,從來都沒有最好,失敗經驗的價值就在於從中發現錯誤所在,跌倒後
爬起,避免在未來犯同樣的錯誤。同時也因著越來越多的人生經歷堆疊,讓你看到自己更
多的可能。只要這些選擇都是有意識的思考結果,何來後悔之有?人生不怕選擇,怕的是
從不選擇,祝福所有的莘莘學子。
【文.倪履冰╱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輔導主任】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3359380
其實有很多考試成績很亮眼的學生,會想讀中文系
但最後都在師長勸說下選擇填法律系或外文系等
其實只要進入大學生還是可以輔修跟雙主修,還是可以讀到中文系的東西
只不過這張文憑是哪個科系畢業的,以及大學四年專攻哪一系,可說對未來是非常重要
當然最終還是工作與未來性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