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學習計畫如何推動? 教師:教育部應先協助整合平台及教學
2018-10-11 09:10ép合新聞網 黃馨緯/高雄市國小教師、葉晉源/臺中市國小教師
唐宇新老師的投書讓我們身有同感,唐老師在投書中提出裡提出幾個論點:
一、有數位載具並不等於數位學習
二、有數位學習平台不一定就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三、認真思索這些問題的基本上都默默的在教室裡思維如何解決「數位設備+數位平台+正
常化教學+學生能力評析」這幾個問題的整合
我們都很認同,但不想只做默默在教室思考的老師,因此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
一、數位學習是否需要?如果需要,最基本的方向為何?
數位學習當然需要推動,教育部近年來推動許多計畫,有些成功,有些不太成功,很多計
畫強調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但是作法都是「短暫」讓學生「玩」的很高興,但是活動往往
無法持續、無法推廣,我們希望教育部推動的數位學習的重點應該是在協助提升學生學習
成效、降低教師教學負擔與幫助老師進行因材施教差異化教學,更重要的能讓老師「願意
」「持續」使用。
二、教育部是否有提供第一線教師協助?
我們認為唐老師所提『數位設備+數位平台+正常化教學+學生能力評析』的整合應該是教
育部最基本應該協助老師的部分,至於更高階的STEAM教學,應該先滿足基本需求再後續
進行,這四項基本元素教育部都有做,但是有些不是很徹底。
1、前瞻計畫的數位設備能夠稍微改善現有簡陋的設備,但是尚無法達到可以因材施教差
異化教學需求:人手一機順暢網路
2、教育部提供了許多數位平台,但是我們認為比較好用的可以協助老師進行翻轉教學、
補救教學、學習弱點診斷的平台,應該是因材網,可以協助我們因材施教,節省備課時間
,有利於準備不是專長的科目。
新威國小使用因材網約一年時間,在數學領域上由前一年需要補救教學的23位學生減為只
剩下4位未通過;另外一個例子,彰化縣東山國小2017年全校數學補救教學測驗未通過有6
0人,2018年使用因材網後降為30人。
三、許多學生能力測驗資料無法很方便的整合運用
很多測驗與學習平台都是隸屬於教育部,為何學生測驗結果與學習平台的結合還需要第一
線教師自己彙整?例如教育部科技化補救教學評量的測驗結果為何不能與現有教育部平台
結合?學校端還要下載教育部科技化補救教學評量的測驗結果,再將資料上傳至因材網,
如此繁複瑣碎的步驟都是增加學校執行端的困擾。
如果是民間平台還要考慮到個資問題,都是教育部平台教育部資料,為何補救教學花費10
幾億,不能整合資料降低這些願意使用數位平台進行補救教學教師的負擔,還要這些比較
有動力的老師與學校負擔更多,變相降低使用數位平台的意願。
四、數位學習的時代,老師該扮演的角色?
教師在數位時代所扮演的角色,是了解學生學習問題需求,活化、串聯、協助學生找到適
合的教學媒材、資源及平台,透過有效教學的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
生學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這裡指的「自主學習」並非簡單的學生自己自學,而是指學生能夠瞭解學習目標(自知)
,找尋適當學習方式(自理),運用後認知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自評),透過學
習結果的評價改善學習方法以達最後目的(自強)。
在數位學習的時代,教師不僅要脫離教書匠的刻版印象,更要發揮教學CEO的價值,來導
引學生展現自我發掘能力。臺中市北屯國小與彰化縣田中國小使用因材網來輔助教師在正
常的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目前也有一些初獲好評的成果,年底將與香
港中學校長會在港台二地聯合舉辦台灣與香港自主學習節,進行教學演示與分享。
五、教育部應該扮演的角色?
1、在現有教育部平台上進行資源整合與分享,檢討成效不佳或者效果無法持續的計畫,
避免投資浪費。
2、在有限的資源下,提供有意願的老師進行能「持續進行」的數位學習,並獎勵有經驗
的教師引導其它教師改善教學。
3、在師資職前教育重視教師運用數位科技改善教學的能力,而此只是學習傳統教學方式
4、鼓勵民間單位積極投入,嘗試使用不同的方式與平台,讓老師可以有多元的選擇。
https://www.google.com/amp/s/udn.com/news/amp/story/6887/341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