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190303/38270107/
由上而下的課程改革何以失敗(張惠博)
出版時間:2019/03/03
報刊媒體近來深入報導學測的制度與命題,其中,尤以在職教師所提供的意見最為珍貴。
同時,基於「考試領導教學」的傳統思維,對於未來12年國民教育新課綱的實施,也提出
建言。一般說來,課程改革只是教育改革或教學創新的一部分,絕不是教育改革的全部;
但歷來,我們常只是著力於課程改革,而輕忽了根本或後續的革新,以致,不僅課程改革
的成效不易彰顯,甚至掩蓋了課程改革的目的。
例如:費時甚久的九年一貫課程,推出後,卻因中小學教師在其大學階段,係採分科培育
,進入中小學任教時,意欲進行合科教學,恐力有未逮,遂不為多數教師所接受,其中尤
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為最,蓋因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健康教育
等,皆有各自的學科領域,歷史、地理、公民等亦然。在4年大學的有限時間內,欲精通
其中1、2個領域已很困難,遑論日後要進行多學科的統整教學,意願缺缺或大喊心驚驚,
應屬必然。
其實,這樣的失敗經驗,在國外也屢見不鮮。一項明顯例子是1957年,因前蘇聯發射了史
波尼克(Sputnik)人造衛星,震驚美國朝野,大多數美國人都將太空競賽的落後,歸因
於中小學科學教育的不振。美國政府為重新取得在太空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引入學科專
家於科學、數學和外語等領域,進行課程設計。這種彷彿防水(waterproof)錶的防範教
師課程(teacher-proof curriculum)的作法,對於教育目標、課程內容與評量工具,皆
環環相扣,不能輕易變動,以減少教師在課程發展中的自主性,當然也可美其名為減少教
師教學準備的負擔。
然而,教師是課程的使用者而非撰寫者,教師因無法體會撰寫者的原始企圖與用意,以致
無法得心應手的使用前述課程。所以,這種「食譜式」的課程,雖然單元之間的結構是緊
密的,也有很好的統整,而且更有豐富的材料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但是,因教師在學
生與教學內容上,常受限於既定的課程內容,明顯降低教學的自由度,導致課程改革無法
奏效。為此,西方學者常譏諷為「課程改革受阻於教室門口」。
闡明課程設計理念
為了解決此困境,研究者紛紛建議應提供課程撰寫者與課程使用者之間的對話機會與氛圍
,期能彼此調整或適應,並軟化「從上而下的課程」設計模式所帶來的困難與問題。這樣
的經驗與作法當值借鏡。
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角色,絕不只是使用者或是執行者。課程設計更無須一應俱全,甚至
無所不包的塞給第一線教師。更重要的,應簡明扼要的清楚說明課程、單元的設計理念,
才是課程設計的關鍵處。此外,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能即時接納雅言並提出修正。能兼
顧「行動中反省」以及「行動後反省」的務實作為,才是接地氣的課程改革,也才是教育
改革的開端。
彰化師範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