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2019/05/02 12:10
http://bit.ly/2UV03xu
陳佳吟/國小老師
近日為了修改《教師法》,鬧得沸沸揚揚,主因是不適任教師的界定困難。面對教育現場
十六年,發現認真的老師,反而容易惹非議,因為老師見到學生行為不適當,欲出手管教
,卻缺乏有效的管教辦法,僅憑個人有限的能力,容易超出界線。如何讓老師專注於教學
,適宜且有效的管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以下依家長、學生、管教等三個面向,個人
的建議如下:
一、家長需配合管教:由於少子化衝擊,每個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寶貝,當學生出現行為問
題,老師想要出手管教,往往得不到家長的支持,老師只好自己默默承擔。例如:有家長
聽了孩子的片面之詞,到學校找老師算帳,家長大罵老師時,孩子坐在位置上滿臉笑容,
伸長腳準備絆倒老師。此時家長做了最壞的示範,導致孩子覺得做錯事沒關係,說謊也沒
關係,不用尊重老師,因為有人會幫他撐腰。
也有些家長會干涉老師的教學、作業、管教方式......等等,希望能給自己的孩子特別待
遇,忽略了孩子要學會負責和適應團體生活。若能依據學生年齡,給予明確家長必須配合
的項目,將有助於親師合作。當學生有異狀,例如:衣著骯髒、明顯瘦弱、放學無人管教
、行為問題,校方能強制家長到校說明。當家長不肯配合校方或明顯未盡責,政府能強制
家長接受親職講習課程。不須等到社會局介入,先一步預防,不讓兒少受虐有發生的可能
。
二、學生需擔負責任:曾經有一名少年矯正機構的心理治療師,對犯罪少年們這麼說:「
你們會到這裡來,就是因為別人不斷的原諒你!」其實台灣法律對未成年的兒少已經非常
寬鬆,孩子做了不法行為,卻總是被輕易寬恕,未進入法律程序。從國小就開始一而再,
再而三的犯錯,頂多到學務處站立反省,或不痛不癢的記過,沒機會學到教訓,直到成年
後犯法,直接進入監牢。
有本書上提到「過於友善的大人」一詞,意思是成長背景中,只有友善的大人,對孩子來
講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不論做錯了甚麼事,老師、親戚、家人、社會都只會給他親切的言
語,大家都不想當壞人,缺乏真實的反應,導致孩子無法判斷事情的嚴重性 ,以為冒犯
到別人道歉就沒事了。
現在學生犯錯,都會說是老師的問題。例如:國中生用掃把嬉鬧,造成重傷,十幾歲的人
應該了解掃把只能用於掃地,遺憾的是法院判了老師疏於督導,校方需賠償。事實上,校
方不可能在校內所有場所和物品貼上標語,老師不可能在聯絡簿上寫下所有應注意事項。
在家養媽寶、在校養校寶,究竟甚麼時候,孩子才要為自己負責?我們是否太忽視學生本
身的應負的責任?雖然是未成年的學生,但是也該有基本認知,應該讓學生好好面對自己
的錯誤,負起責任,不要總是歸咎於老師失職,未來才能成為負責的大人。
三、管教需有效執行:目前學生在上課嘻鬧、趴在座位睡覺、挑釁老師、霸凌同學,都不
算少見,然而動輒得咎的氛圍,和教育部推行的正向管教措施,讓老師能做的只有口頭糾
正、調整座位、要求反省、增加作業、靜坐、站立反省,學生不配合時便無計可施,學生
對記過也無所謂,很難會被退學,協請家長處理卻沒有強制力,家長不一定願意到校開會
。老師無法有效遏阻行為不當的學生,使學生更加目無尊長、氣燄高張,而其他學生起而
效尤,於是校風愈加敗壞,公立學校的管教辦法不夠嚴謹,保護不了其他願意學習的孩子
,導致家長寧可選擇把孩子往校規嚴格的私立學校送。
適當的學生管教辦法是除了家庭教育之外,能夠給孩子向上的機會。輔導與管教學生是老
師的義務,目的在於:「增進學生良好行為、維護校園安全、維持教學秩序、確保班級教
學及學校教育活動之正常進行。」國外校園訂定管教辦法,能讓學生習得自然後果,也許
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鏡,例如:請出教室、課後留校、約談家長、留校察看、社區勞動服務
、短期或長期停學、轉學,校內人員負責實施無關法律的懲戒,法律行為則由學校聯合校
外機構實施。
不只學生需要正向管教,對能積極管教學生的學校,也應給予獎勵,而非沒有上限的歸咎
於老師管教不力,否則校園事件發生時,怕影響校譽的學校就會息事寧人,闖禍的學生反
而逍遙度日。現在積極修法制裁不適任教師,究竟何時才能修法規範不守本分的學生呢?
畢竟老師是有學生才存在,學生才是教育的主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