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雙聯學制正熱!台師大教授林子斌:合作的國外學校真的比較好?
「雙聯學制」成為全台高中走向國際的連結,台北市三年來已有半數高中與英語系國家的
學校合作開設國際課程。在全面展開國際化的過程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林子
斌提醒,還有四個面向必須注意。
https://flipedu-cdn.parenting.com.tw/articles/cover/6wthEUyVtXVEubP1j0jTJ1IQUuYYhwuKO4GelqBN.jp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林子斌。黃建賓攝
文 林子斌
2023-03-01 13:54
本文重點摘要
雙聯合作的國外學校,是否比台灣的學校好?
我們有沒有一個整體的把關機制?
雙聯學制讓多少學生受益?
KPI 是工具,不是最終目的
國際化是台灣很多學校的目標之一,也透過雙聯制和國外學校連結。
台北市打頭陣,推動國際教育三年,已有近半數高中開設國際課程。2022年11月底,國教
署也公布「教育部推動公立高級中等學校實施雙聯學制及國際課程經費補助要點」,將對
實行雙聯制的的高中,以及和開設國際課程(進階先修 AP 課程、國際文憑 IB 課程、國
際預科 IFY 課程)外僑學校合作的高中,給予經費補助。
國際課程五花八門,各種英文縮寫讓人眼花撩亂,大致可分為大學預科課程、雙聯學制和
校本特色國際課程3類,其中包含修完可取得文憑、直接申請海外大學的課程。(這3類課
程有何不同?請見:一張表看懂!台北市高中 IB、IFY、雙聯學制差異)
目前人在英國研究的台師大教育系教授林子斌,與親子天下記者對話,表達他對雙聯學制
熱潮的幾個面向的思考,提供大家參考。以下為第一人稱整理:
雙聯合作的國外學校,是否比台灣的學校好?
雙聯有很多種類,IFY(台英國際大學預科課程)、JDP(台美雙聯學制)、IBDP(國際文
憑大學預科課程),還有跟加拿大、紐、澳等英語系國家的合作,我都可以理解。但有次
擔任雙聯學制發表的諮議委員,讓我感觸深刻。一位校長說,「我們學校的學生未來有四
十幾所國外大學可以選擇。」但就我對英國大學的理解,那四十所學校中,只有七、八所
可以跟台灣的頂大媲美。
我的疑問是,今天要把學生送出國,一定要送到比台灣任何一所學校都要更好的學校,學
生才受益。當然我不是迷信排名,但至少那是個參考的指標,如果,學生今天在台灣的好
大學就能獲得的學習,為何要出國?這看起來只有國外用英文教學這項優勢而已。
大家好像都有個迷思,覺得台灣的大學不國際化,或台灣的老師表現不夠好,我當然不諱
言,不是所有大學教授都認真做研究和教學,但台灣許多教授的研究成果放到國際也十分
亮眼。一般會去參加雙聯課程的都是學校比較優秀的學生,若他要出國念大學,語言只是
加分,他要去到比台灣的大學還要好的學校專業上才更可能獲益。
此次到英國,遇到的英國教授就指出,現在很多英國的碩士課程,很多班裡的留學生,超
過九成是中國學生。來自華語地區學生們也該反思,這樣的出國留學是否達到國際化的目
的?
我們要思考,為什麼一定要把學生送出國?難道在台灣不能國際化嗎?講英文就是國際化
嗎?
我們有沒有一個整體的把關機制?
英語系國家學校何其多,一定是這個學校開設課程的品質很好,我才跟他合作。我們的縣
市局處有沒有在開始時就幫忙把關?例如建立資料庫提供想要加入的學校、學生參考。但
現在很多不是交給代辦、仲介,就是交給各校校長自己去討論和判斷。當然台灣很多學校
的校長或國際處的老師經驗豐富,有能力去判斷哪些國外的學校值得合作。像台北市這麼
多元,近五成學校開設國際課,都是各校校長自己去談出來的。這是要累積多少年的相關
經驗才能做正確的判斷,但我們有沒有一個整體的把關機制?
今天也不是仰賴某個高中當頭、去幫大家找,找到了就簽合作備忘錄。我知道有美國的高
中,就是來全台巡迴,一次來跟不同縣市的高中談,希望簽雙聯的合作。這也許沒有不好
,國內外學校也都需要生存。但這是不是我們要的雙聯?
又如,高中只有三年,學生利用兩年或三年在雙聯學制課程學習,若他時間精力許可,同
時兼顧台灣、雙聯學校兩邊的學習,這很好。但到了高三要申請大學,學生若對境外的學
校有興趣,誰可以幫忙他?面對那麼多種選擇,學生如何判斷?這真的不是只有語言而已
。
雙聯學制讓多少學生受益?
受益於雙聯學制的是多數學生?還是少數?如果是少數,是怎樣的學生?我們有沒有進一
步去了解?先看目前有意願且有能力參加雙聯的學生,大多都是家庭環境比較好、資源比
較多的,雙聯對他可能只是錦上添花。但其他學生呢?很多局處沒有思考這個問題,只想
反正我有雙聯就好了。
除了學生必須要同時兼顧台灣、境外的課業,老師也很辛苦。有些學校的雙聯合作,是把
國外的課透過台灣老師的轉化,由台灣老師教,而且用全英文。
讓公校學生享受到原本是私校才能享有的教育選擇,很多人覺得是「公平」。首先,原本
參加雙聯學制的,有可能就是家境 OK 或能力中上的。另外,除了老師,很多雙聯課程都
需要額外資源,這資源是由教育局處提供,但資源的餅就那麼大,等於是挖其他部分來供
應雙聯,這樣是教育公平嗎?也許各教育局處預算每年有提高一點,但不可能提高到足以
支持那麼多學校雙聯的需要。資源一定會排擠。公平是大多數人都獲益,才叫公平。讓少
部分公校學生享有私校生的福利,應該不能稱作是公平。
KPI 是工具,不是最終目的
很多局處、學校追求雙聯合作的校數,當成一個教育目的達成的 KPI(關鍵績效指標)。
KPI 是一個好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檢核,但不應該是最終目的,若把 KPI 當目的,很多
事好的原意就被扭曲了。若我們願意花五年、十年把雙聯、國際合作這件事做好,可否成
立一個國家辦公室,去了解全世界雙聯制度的概況,例如英語系國家的學制、特色等,蒐
集各國不錯、願意跟台灣合作的學校,建立資料庫,再提供給高中參考。高中可以自己決
定最適合學校的方式,再去談。
台灣很多時候想的是最終效益,但沒想花時間去做。例如台灣公費碩博士生出國,你考上
了,就自己去找學校,教育部沒有給任何限制,沒有在前端把關,所以有學生拿著公費去
到比台灣頂大還差的學校。
但新加坡的作法是,公費生很優秀,只准去念比新加坡國立大學(Naitonal University
Singapore)或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更好的學校,而且
要證明好在哪裡。這樣才能保證出國才有效益,回國也才能對國家發展有幫助。
我用這個例子幫助大家去想高中雙聯制。教育部裡面應該更認真思考,而不只是砸錢。
(採訪整理:賓靜蓀、責任編輯:劉茵琪)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