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恥新課綱」第一屆學生的真心話:文言文、中國史,根本不曾缺席
換日線
2023/12/11
今(2023)年 12 月初,「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召開記者會,批評 108 課綱是「
去中國化」的「臺獨課綱」,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消除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認同;後
又有北一女國文老師抨擊新課綱刪去多篇經典文言文,譬如顧炎武的〈廉恥〉,痛罵新課
綱是「無恥的課綱」。
身為高中 108 課綱的第一屆「白老鼠」畢業生,目前於文學院歷史系在讀中的我,課餘
時間也透過當國中生的國文和社會科家教賺點外快,因此看到鋪天蓋地的「無恥」和「去
中國化」新聞時,不禁深有感觸。
對不起,在我的學涯和家教生涯中,我沒有感受到文言文和中國史曾經缺席過。
常見迷思:古文 30 篇被「刪減」成古文 15 篇?
在北一女國文老師痛批新課綱刪掉〈廉恥〉、〈始得西山宴遊記〉、〈臺灣通史序〉後,
作家朱宥勳在臉書發文表示,新課綱不會「刪掉」哪一篇原本古文 30 篇範圍內的文章,
而是「推薦」書商 15 篇經典選文放入課本中。
在我的高中時代,國文課本內總共有 15 篇古文沒錯,但我們還有一本附件──「補充文
選」,當中包含但不限於那些沒被放進課本的另外 15 篇古文。當時,我的國文老師將那
幾篇未被收錄進國文課本內的古文稱為「A 級選文」──他的說法是,這些文章雖然沒在
課本裡,但還是極有可能出現在段考考卷和學測考題中。
於是,有的時候國文老師因課程時間不足,讓我們「自己讀」課本內的白話文,把上課時
間撥去教授〈始得西山宴遊記〉、〈勸學〉、〈岳陽樓記〉等不在課本內的「A 級選文」
,我們學校甚至會拿這些古文的某些段落,作為段考的默寫考題。
而我在準備學測期間,自己把古文 30 篇都找出來精讀了好幾遍,不敢說倒背如流,但至
少也有滾瓜爛熟,甚至在學測考試當下,看見相關題目的考題時,不用看題幹引文就可以
直接讀問題選項。
不過,當年不知是媒體渲染抑或其他誤會,社會大眾與我的同儕都有「108 課綱的學測國
文應該不會考太多文言文吧?」的揣測。殊不知,我這屆學測國文考題中仍有大篇幅的古
文題目。
在哀鴻遍野的同儕裡,我雖有身為倖存者的竊喜,但也會想:到底是誰在標榜新課綱不注
重古文?
「新舊交融」的第一屆新課綱
身為 108 課綱第一屆高中生,我認為我們處境尷尬的原因,莫過於課綱與課本內容是「
新」的,老師們的教授方式和考題卻仍遵循「舊」課綱模式。
回想我在高中上課時,經常遇到老師說:「雖然這個部分新課綱沒有教,但我覺得出題老
師還是會考,所以我們來補充一下吧。」
但現在想想,會不會真實情況根本不是「因為出題老師會考所以我們補充」,而是那些想
補充過去舊課綱內容的老師自己就是出題老師?
講白了,或許他們的想法根本就是:我覺得這個部分很重要,我想教;我就是出題老師,
我要用考試題目讓你們感受到這些內容的重要性。這樣看來,雖然部分高中老師整天抱怨
「考試領導教學」、「不考試學生就不會讀書」;但也會反過來以考試為由,正當化自己
傳授「我認為很重要的學問」此舉。
因此,我的高中考題上充滿了許多「新課綱沒教的舊課綱內容」,後來也習慣成自然,甚
至忘了到底這部分是出自新或舊課綱。現在想想,會否學測考題根本就沒有任何舊課綱的
範圍內容,一切都是(部分)高中老師因不確定而產生的過度揣測和自作多情?
所以,「文言文」在國文教育中的角色是?
高三時,我曾經和國文老師認真討論過「文言文在國文課本中存在之必要」此問題。那位
自認傳統的國文老師認為,文言文確實能展現國文/中文這個語言的文化脈絡,而在他最
理想的國文課程規劃裡,應該是在課本中列舉中國文學每個階段的代表性文章,編出像是
大學裡「中國文學史」這門課的內容。
「但我也知道課程時間有限,所以我們再過濾出某幾篇所謂『文言文經典』,引導或激發
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利用課外時間去研讀其他內容。」
他心中的國文教育可以分為「鑑賞」和「應用」兩個方向,前者是引領學生閱讀那些跨越
時代、歷久彌新的文學作品,後者則是生活中的閱讀理解和寫作等語言應用。「至於該著
重哪一方面,那就看課綱和政策制定者希望下一代往哪個方向走。」
學生的想法呢?從我國高中時期觀察身邊的同學,到了現在指導的國中家教學生,幾乎人
人都「痛恨」孔子,看到倫理道德、禮義廉恥的雞湯文也會酸個幾句。
不過,從未有人質疑過蘇東坡、李白和杜甫的文字力量,就算背誦默寫考題範圍時很痛苦
,我們依然無法否認「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喚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等文句橫跨時空的颯爽與豁達。
由此可見,拋開〈廉恥〉,文言文教育還是有許多發揮空間。
常見迷思:改教「東亞史」,高中歷史「去中國化」?
我的國中時代仍然屬於舊課綱範圍,因此歷史課本還是以「時序制」呈現臺灣史、中國史
和世界史;高中歷史課本便是遭人詬病的「主題式」編法,並將第二冊中國史改為「東亞
史」,除了中國史之外,還加入日本、朝鮮和越南等「東亞文化圈」國家的歷史──某些
社會人士視此為「去中國化」的改變。
但老實說,整本東亞史課本依然是以中國史為主,舉例來說,在討論「選才制度」的單元
裡,有超過四分之三的篇幅皆在敘述中國如何從察舉孝廉、九品官人法演變到科舉;提及
朝鮮和越南也使用科舉制度的內容,其實不到四分之一。因此,與其說東亞史課本去中國
化,還不如說關於日本、朝鮮和越南史的內容不足。
我陪國中家教學生背中國朝代表時,甚至非常誠懇地告訴他:「如果歷史課綱真的『去中
國化』該有多好,我就不用每個禮拜都聽你背唐宋元明清還背不起來了。」
此外,新課綱的東亞史課本加入了探討東亞「人群移動」的兩個範圍,詳述中國因為天災
與戰爭導致的人口遷徙,以及近代東亞的移民去向,這些內容讓我們理解到今日全球化移
民社會的形塑脈絡,也能提供身為「世界村」居民的我們借鑑與參考。
我反倒認為,討論中國政府制度演變、徵稅制度更迭的單元應該被刪除,吏戶禮兵刑工、
司馬司徒司空、一條鞭法兩稅法……這些細項留給吾等歷史系學生煩惱就好。
結語
平心而論,108 課綱的待改進之處確實有很多,像是學習歷程檔案和學科考試的雙重夾擊
,無疑是臺灣教育制度在「分數至上主義」和「全人教育」兩邊都想討好之下的扭曲產物
;又或者是所謂「正課」的時間減少,學生有更多自習和探索的時間,但老師們還是想把
龐雜的課程內容都塞進有限的課堂時間裡,造成師生雙方的壓力。
我也同意新課綱的某些「閱讀素養題」的出題手法有失水準,畢竟分析一篇文章應該有諸
多方式,不該僅侷限於「資訊擷取」一種,但不知為何,新課綱的國文和社會科考卷上仍
會出現大量的「資訊擷取」考題。想當初學測考社會時,我一邊和手寫素養題搏鬥,一邊
思索:為什麼我要花時間來這裡抄題幹?
但是,任何改革的成果都很難立竿見影,更何況教育是百年大計,因此 108 課綱的成敗
恐怕無法在今日就下定論。局中人如我,更無法一面倒地批評或讚揚,畢竟甜頭和苦頭我
都吃過。
身為 108 課綱施行的第一屆高中畢業生,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是否成為了大人們所期
待的大學生,以及一個「夠格」的下一代年輕人。
《關於作者》
廖宥甯 Jocelyn Liao
是 Z 世代成員也是九年級生,想進入新聞業的歷史系學生,未成年即在臺灣各城市間漂
泊的彰化鄉下小孩,姓名第三個字為了平仄和諧請讀二聲。
執行編輯:林鈺芩
核稿編輯:孫雅為
https://s.yam.com/OSh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