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研究定義學測二階錄取的方式是,只要二階有錄取一個校系就算學測錄取。實務上很多學生在填六個志願時會至少填1-2個保底志願,就算特定學生錄取其中之一,也有可能是判斷自己分科測驗優勢不大、而填了至少一個尚可接受的科系。
因此這個判斷依據,沒辦法告訴我們機會真的就對低收入戶有利,實務上我們都知道,如果刻意往低填,上的機會都會很大,台灣的大學這麼多,只怕你不去填
建議此研究揭露:把錄取條件限縮至至少要二階通過2間甚至3間的結果
2.
這個研究僅表明:控制了學測成績,則二階錄取方面低收入戶反而較有優勢。但,低收入戶在學測成績方面已經確知較無競爭力,那麼是否可以合理假設:競爭激烈的熱門科系,低收入戶一階的通過機率低,且研究中用的是「所有校系」,因此大量非熱門科系對統計的效應稀釋了熱門科系中課金備審的現象?
大眾在意的真的是所有一般科系的狀態嗎?還是其實中產階級家長與學生的目標,根本從來就不是那些地區大學、私立大學,而是頂尖大學的熱門科系?
簡單來說,在熱門科系裡面學測一階能夠過的低收入戶就極度少,那麼二階是否就是高度仰賴家庭資源、背景還有學校外加資源(例如:特殊班級)等等的比拼?這麼說起來,版友與家長發文所述之焦慮來源並不無道理
建議此研究揭露:將校系依照分科測驗錄取成績分為前、中、後段三組之後統計出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