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endtony6 (TONY)》之銘言:
: ※ 引述《kuoQ (QQ)》之銘言:
: : 目前我在八吋廠擔任defect team工程師
: : 因為有時會難以釐清defect來源
: : 想跟是從事同單位性質的工程師討論一下分析手法
: : 或許藉由討論可以讓彼此學到不同方法
: : 若不方便公開的話可以來信討論
: : 謝謝!!
: 講難聽的~就是Q的衍生打手...
: 幫忙盯良率 不過萬一漏抓也不甘他們事...
: 這單位原本功能應該是類似研究單位...解一些長年的問題/找問題來源
: 應該是熟稔微結構分析的人去幫忙看...
: 不過在台灣~好像就只剩下會寄信就好
: PS.台灣沒RD不是最近的事....
有些公司會把這個Team給製程整合兼任
有些則放到Q部門(品質分析)
有些則是整合到研發部門
這三個部門的功能有所不同,但這個Team的功能可大可小
如果在製程整合,通常是解量產品的Yield Lose順便解defect
如果在RD部門,則是sampling時就開始進行
如果在Q部門,大概只剩下highlight功能 (檢到defect就開槍)
通常最爛的就是只放在Q,在Q底下就只會Highlight,也只能Highlight
因為Q的人員只要熟悉出貨跟檢驗規範就可以,其他問題他們也不會深入了解
Defect 要出現的原因很多,機台設定或是生產環境到機台PM前後差異都會產生
這東西最麻煩的是,defect是表面沾黏上的,還是製程出問題所產生的
這個問題很難斷定,就必須去查機台表單,生產表單,甚至SEM後再去氣相或X-RAY分析
有時候什麼都沒動,只是換個原物料供應商就會出現一堆Defect
Defect team的好處就是可以學到很多儀器操作與數據分析
不過重點是這個部門臉皮要異常的厚,心要加倍的狠,因為要開立改善案給對方
要是抓錯了,可能會被對方酸,還會三不五時拿出來當作錯誤範例
所以除了分析要精準外,還要處處打好關係,最好是私下跑sample try看看
不然就會整天吵架吵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