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這問題在台灣很久了,先不提業界科專,他讓台灣新創馬上就面臨有政商關係的企業,
也不提財團法人科專球員裁判同個人,
就只專提科技部的科專,
1. 首先政府管制愈多,常常是反效果,台灣學校科專像是種rent seeking
^^^^^^^^^^^^
比的是關係,而不是實質的研究,
雖然有發論文,但是大家都知道發出來的論文投到那?
是不是一堆認識的人交互引用?
驗收時,納稅人的錢又不是在科技部人員口袋的,又要如何認真驗收
2. 就如此文所說,美國是沒有科專補助這玩意的,學校要自己去業界找錢,
而業界需要的,不論是小型研究,或是長期計畫,
在開案及驗收時,因為是自己公司的錢,當然會認真定計畫及驗收,
相對於納稅人的錢不關科技部人員的事,其驗收效率,高下立判
(台灣科專問題很久了)
3. 國家長期競爭力,就是被這種買票灑錢的政策,傳統利益結構,所慢慢減弱
想做夢的年輕人沒有舞台,委身當個小人物,在這種結構下拿個小錢過活
結論:
問題的關鍵還是在科專預算,台灣美其名憲法保障 GDP 教科文比例,
但請記得,政府效率遠不及民間,更何況是要花心思科學,
教=>教師人事費,科=>科專=>財團法人人事費/教授主持費
在制度下台灣各單位總是能找到一個利益模式,
所以我反倒認為與其大喊XX政策(XX太多了,掛了一堆)
還不如讓民間與科研單位自己決定要什麼,生命自己可以找到出路的
給學校科專,也只是看到台灣某汽車大廠的縮影,
保護他,也只是讓他在台灣這種不正常的市場活下來,
但是是用全國消費者買價貴質差的車來養活他的,而消費者只能開比別國差的車,
同樣所謂科技部AI科專也是如此,少了真實業界競爭與驗收,
就像是納稅人苦哈哈省吃用存些小錢投資一家公司,
但是公司卻是拿來做不用量產可行power point投影片,
而負責計畫的人一樣可以領者高額的薪水,
而納稅人每年都看著精美投影片苦哈哈的過日子(低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