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會覺得台灣的面試太偏向個人, 私人問題大於專業, 產品, 公司本身嗎?
我感覺是這個現象非常嚴重, 已經2018年了, 還是期待有好學經歷卻沒想法的人
然後再來鑽研個人問題, 來看合不合, 個性好不好
事實上要把事情做好, 應該是看本身工作內容與進行項目, 所需要的技能與專業態度
而提到態度, 也該分清"專業態度"還有"個人態度"
把後者當成前者, 比如說講話是否唯諾, 是否具有奴性等等(?)
卻常常是公司在用人上的態度評比, 這樣的方式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工作上的專業態度是用來處理溝通, 衝突, 甚至是談判且不能軟下來的
能否主持多方會議, 解釋複雜概念, 辦跨部workshop等等, 才是重點
但卻通常都不會放在Q&A去審核, 或是會被認為是"難搞"的特質
更別論公司, 產品, 專業本身, 是絕對的核心與重點
整個面試就是要放在這, 主管與求職者盡量交流
找出彼此最理想的工作/候選人
聽起來再正常不過了不是嗎? 然而這樣的面試在台灣卻很少看到
個人問題只是基本, 我通常是放在剛到面試時的閒聊幾句抓個大概就可以了
接下來就該以專業為主進行對談了, 並從中瞭解這人怎麼做事即可
根本不用挖到人家個人問題去
但已經2018了, 這種個人派面試法在台灣還是多數, 結果大家資源時間就耗在那
其實能夠將這些專業做出一番論述, 並且能開放交流的人, 早已經鍛鍊出專業態度了
但我還是常看到HR/Hiring Manager, 很愛搞心理推敲, 旁敲側擊
事實上從那些論述交流中, 就可以知道彼此對工作的想法了
在以前, 製造業工廠用這種方式找大量的OP進來, 用SOP進行集體管理
但現在根本已經30年都過去了, 每天的資訊量也都爆炸, 趨勢都不斷更新
一堆公司也根本早已不是工廠或製造業OP, 口口聲聲說要告招天下, 廣收人才
卻很多還是用這種父執輩的方式在做HR, 這樣是很難找到人讓企業具備現代競爭力的
這方面究竟是HR/面試觀念沒有進步, 還是企業很多本身就沒有進步?
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