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oAfraid (小子難纏 不得安寧)》之銘言:
: 台商要去外商, 則要回頭從課本看起
: 請問各位覺得這是對的嗎?
: 因為如果是台商這樣做
: 大家一定幹譙到爆
: 我都工作十年了 不問我工作經驗 問我原文書問題?
: 我不是很懂外商 面試問一堆理論是真有必要 還是砍薪手段?
沒想到才一下子又需要回文, 就再講多點
基本面試為何會被幹譙到爆?
我自己是成長在國外, 但我把四書五經當功課在做的, 可理解原po在說什麼
台灣職場的溫良恭儉是工具, 像原po這意思就是你有事找碴嗎?
所以為何外商去台商要學溫良恭儉, 台商去外商要重翻課本
不是能力的問題, 是從骨子裡的觀念都不同, 沒有交集
前面講的35歲門檻是指這兩端無交集的形成的區塊
外商因編制再上去可能就撞GM/大頭, 如果不是調abc或老外來
就從local mkt直接找扛過大包的人 (年紀通常4, 50)
而台商要轉外商則可能因長期受台商文化影響 (反之亦然受溫良恭儉的束縛)
所以兩邊互相逼迫中間這段就變成一個空集合, 這10-20年的經歷就空在那
這就為何很多當打之年卻假性中年失業, 只能出國的原因, 但真正年紀大的屁股在那
然後糟一點跑去賣雞排結果社會風氣還說好你成長了之類
這就是最糟的一點
看履歷面試做決定都是勞方(主管/HR), 資方只是概念上的出氣筒
外商有外商的好, 適合練功. 台商也有台商的好, 畢竟是HQ
其實年輕去外商練功, 中年把經驗帶進台商, 對環境成長國家稅收都有幫助
但是現在擋著的.. 真的是那些資方嗎?
要論道的話
古聖賢強調名份順序, 是給國君上建治理國家的方針
古書裡面更強調在其為謀其職, 每個人把自己本分做好就可以了
如果套用的話, 頂多就是個民間商號主管而已, 連員外都不到不是嗎?
一樣還是回到我前篇的結論建議:(1)Sr的觀念 (2)面試能力的進步 (3)勞方勿相攻
這根台外商本土海龜年新多少無關的, 我們需要的是觀念的進步才能去打造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