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ophieFluid (c'est la vie)》之銘言:
: 台灣、中國、美國的工程師各討論版都有常見的月經文:如何做到4X歲啊、中年失業啊等
: 當然,煩惱程度依領域而異,互聯網煩惱的是35歲職業封頂,一般科技領域大概是40-45
: 小弟想請教的是,怎麼很少聽到來自歐陸大齡工程師的煩惱文?反而是歐洲青年(2x歲)
: 失業待業問題一直困擾政府。我沒住過歐洲,只是從網路媒體上得到這樣片面的印象。
: 是產業結構與美中不同?工會強勢保障既有勞工?社會福利夠好失業沒差?
: 還請大大們解惑...... 如果問錯問題也請指教,感恩~
除了職業運動員跟偶像型歌星外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工作是
20、30歲的人可以做,而40、50歲就做不來的
但為什麼台灣社會會瀰漫著一股40歲出頭,就必須退休回家吃自己氣氛
(各行各業都一樣,但以科技業較多)
這個現象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釋:
1.慣老闆
年輕人無家累、肝新鮮、薪水低、社會經驗不足比較好騙
可配合無上限低薪責任制,只要畫大餅,講個共體時艱就會拼命工作
如果你是慣老闆,你會不會採取新陳代謝的手段,將員工當成免洗餐具
當年輕的員工成家了,需要錢養家了
需要更多的時間照顧小孩,對於勞權的認識比較深了
就想辦法把他趕走呢?
2.心虛的小主管
當老的員工都被趕走了,自然而然,剩下的員工,包含小主管,自然年紀也不會太大
如果你是一個年輕的小主管,你會去用一個年紀比你大,經驗能力有可能比你強
甚至要求的薪水比你還高、管不動,最後把你做掉的下屬嗎?
3.產業結構
技術不深的產業不需要有太多技能的員工就能勝任
所以以上狀況1、2都成立的產業,雖然少了高知識技能及經驗的員工
依然可以生存
但整體來說,對於這個社會的產業發展,也是一項惡性循環
這個國家的產業永遠無法升級
以上這種現象,不只在科技業,其實在台灣的媒體業也很明顯
居不見我們電視台的新聞,除了韓國瑜及民進黨
就只剩下車禍、酒後鬧事及業務配合的新聞嗎?
稍微有深度的東西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