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應該是要分層次來互相檢視最有效果,
比如新人三年內,五年內,七到十年,十到十五年,等等,
其次,還要分產業,分職能,學校倒還好,只要不是什麼MIT對到立德差距過太就可以
這樣才不會有爸爸看兒子,媽媽看女兒這種盲點。
不過在同溫層比較難以實行,因為考慮到自己在業界名聲,
難以取得信任陌生人信任,等等問題,
最後,都會變成大量的新鮮人,還有大量的不知道自己下一步怎麼走的人。
我以前也做過這種事,但發現對方是以新人標準履歷的角度來看我,
認為我沒有量化,但我覺得那些東西是非常初階的,
瞭解才知道他正忙著把TOEIC分數衝高,
但我心裡想的是文筆是寫給台人看,還是老外看,還是abc看。
然後我也看過Hunter,也會有這種情況,
他們會以他們認為重要的東西,來審斷你,
但其實我自己不僅從事多年,當Hiring Manager時,
我對Hunter開出的人才要求根本就不是如此,
瞭解後他們就是在標準化的在滿足自己的agent KPI,by week/month/function.
而我想的是很具體地,在工作上的應用與發展。
也就是每個人在這件事上,真的僅能就自己經驗來提供建議,
這個建議,很有可能是不夠周全的,不適合的,甚至是錯的,
而他們認為重要的東西,可能是出自於他們自身的職場經驗,
但那個經驗,更也許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問題。
比如說,因為自己某些事情被老闆逼迫要求,
因為自己必須交代KPI成績,自己的客戶又都是口味偏好等等,
可是有很多沒信心的人,可能過去性格又太多是"好學生",
在生涯上非常希望遇到一個理想Mentor,
這樣的服從性很容易陷入一個更盲目的狀態。
我建議,瞭解自己很重要,但對於有準備的人來說,那是基本。
要更深入掌握,其實是要瞭解對方,
不管是面試官,還是檢視我們履歷的人,Hunter,HR,Hiring Manager,
畢竟這種東西,就是主觀。人們會覺得自己客觀,僅是因為過去累積的大量經驗。
很多HR也不是因為立志成為HR,很多面試官,主管,老闆,人生可能比你更盲目,
組織裡,更常集體盲目盲從,這很正常。但問題是人們常認爲自己是客觀的,
眼光銳利,極富判斷力的,甚至理想化讓人想追隨的,
這些其實跟你自己的career,沒有關係。
所以衡量的最好標準,就是保持住自己的Context先在溫和適當的等級,
除了事前功課外,在面試或對話中,也多去主動瞭解對方的過去,
這樣知道了一個判斷標準,才不會輕易地受搖擺,迷失在盲目之中。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寫履歷還有面試的技巧,
重點不是在己,準備好是基本,但瞭解對方才是重點。